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地方要闻 > 正文

“好戏在后头——周根宝戏剧人物小品展”在沪开幕

6月13日下午,“好戏在后头——周根宝戏剧人物小品展”于上海朵云轩盛大开幕。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金炳华亲临现场,宣布画展正式开幕。人民美术出版社原总编林阳先生致贺。

1

本次展览精心呈现周根宝近50幅戏剧人物小品,通过工笔重彩与写意水墨两种艺术形式,生动再现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中的经典人物与精彩场景,为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开幕式现场嘉宾云集,上海书画界、收藏界、评论界的众多人士齐聚一堂,周根宝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到场祝贺。其中,陈家泠、方世聪、夏葆元、单国霖、汪大文、王劼音、朱国荣、陈逸鸣、车鹏飞、恽甫铭等知名画家的到来,更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

活动伊始,周根宝向莅临画展的各位领导嘉宾和亲朋好友致以衷心感谢。他满怀热忱地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艺术创作,致力于将笔墨丹青与中华戏曲这两大国粹完美融合,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以回馈各界的支持与厚爱。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原主任单国霖在开幕式上致辞,并对展出作品进行了专业点评,为观众解读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与创作巧思。底谓先生担任此次活动的学术主持,陈标为策展人,刘浏为展览总监,顺舟为策展统筹。开幕式由上海电视台《新闻坊》栏目主持人黄浩主持。

1

旅美画家周根宝,又名阿豹,1945年3月生于上海,籍贯浙江镇海。他身兼多职,不仅是上海大学兼职教授,还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会员、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特约画师。周根宝的艺术人生与戏曲紧密相连。自幼成长于上海老弄堂的他,耳濡目染绍兴戏、江北戏、地摊双簧戏等民间艺术,戏曲的种子早早在他心中生根发芽。求学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期间,他常以戏曲故事、人物为速写、素描作业题材;美校毕业后,在上海博物馆从事十多年临摹古画工作,业余时间也不忘以画戏曲人物练笔;转行至《舞台与观众》杂志担任编辑记者后,更是日日与戏相伴,看戏、写戏、画戏,让戏曲人物故事深深镌刻在他的艺术基因中;此后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艺术之路持续精进。20世纪90年代,周根宝旅美并游历欧洲,但戏曲故事与人物始终是他艺术创作的核心主题。

在戏曲人物画领域,周根宝不断探索与实践,博采众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他巧妙地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审美观念相融合,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本次在朵云轩艺术馆举办的《好戏在后头——周根宝戏剧人物小品展》,集中展出了他50余幅精品力作,其中40余幅为今年新作。这些作品是他秉持“中国画无论怎样糅合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最终仍须回归笔墨”理念,不断探索与实践的成果。

周根宝的戏曲人物画创作深受关良和林风眠两位前辈大师影响。早期,关良将水墨写意与漫画造型相融合,线条质朴稚拙,注重写意传神与形式语言幽默感的创作风格;林风眠高度简化造型,善于捕捉神态,以狂肆的直线、曲线刻画戏剧性场景的表现手法,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旅美及游历欧洲的经历,让周根宝有机会观摩大量西方艺术作品。在此过程中,他积极探索戏曲人物画与世界艺术接轨的道路。他坚信水墨画的独特表现力,坚守中国画笔墨为本的底线,同时大胆借鉴米罗、毕加索的艺术手法,巧妙糅合西方绘画中变形、夸张、块面切割、形体组合、色彩排列等技法,为戏曲人物注入新的艺术张力,使作品逐步趋向意象化和抽象性。在构图上,他有意弱化甚至略去环境描写,采用高度简化和特写式构图,让人物形象更加突出、丰满;画面中,水墨韵味十足,大量留白营造出独特意境,速写式线条与书法性笔墨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线条表现力。观众仿佛能从满纸飞舞的线条中,看到刀光剑影、感受唇枪舌剑,彩墨交织间,激烈的戏剧冲突跃然纸上。尽管融入了诸多西方艺术元素,但周根宝的戏曲人物画始终保持着浓郁的“中国制造”气派,此次展览,无疑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领略其艺术魅力的绝佳机会。(任能旺)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