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提高调查研究质量,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准确把握基层所需、群众所盼,使决策更加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愿望。”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广大党员干部应涵养密切联系群众、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作风,通过调查研究摸透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把各项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将深入调查研究作为开展工作、出台政策、制定战略的“先手棋”。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便是“改进调查研究”。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迫切需要增强问题意识,通过调查研究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在不断发现问题、找准问题、解决问题中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党员干部须紧紧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开展有针对性、接地气、能解决问题的调查研究。要牢固树立“答案在现场、方案在一线”的观念,用脚板丈量短板,让脚尖代替“指尖”,多去和人民群众“坐同一张板凳”,耐心倾听群众的“碎碎念”,真心在意群众的“芝麻事”,细心收集群众“难念的经”,在拉家常、心碰心的交流中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收集起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三分调查,七分研究。调查和研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充分用好冒着热气、沾着露珠的“第一手素材”,在“唯实”的基础上,通过交换、比较、反复,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解剖麻雀”中摸清实情、找准症结、提出对策。对于出现的差错和失误,应敢于担责、勇于纠偏,通过“自我批评”进一步找准找实“最优解”,使政策方案、调研成果更符客观规律、更合民生福祉。
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调查研究的规模有多大、时间有多长,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要做好调研成果转化,及时把经过充分研究、比较成熟的调研成果,上升为决策部署、转化为具体措施。要建立联系回访机制,定期对调研成果进行“回头看”,加强对调研课题完成情况、问题解决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问效,定期对调研对象和解决问题等事项进行督查回访,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后半篇文章”。
“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是为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谋福利。只有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坚持“做事”不“作秀”、“造福”不“造势”,才能够把一个个“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真正解决基层的急难愁盼,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作者:杨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