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作为,善于从推进社会治理中总结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规律,针对不同社会群体的特点把工作做细做实。”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生力军,年轻干部身处基层治理的第一线,既是承前启后的时代力量,更是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纽带。面对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治理场景愈发复杂化的时代考题,年轻干部必须以“破壁人”的锐气与担当,在守正创新中奋力蹚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子。
年轻干部学历高、思维活,但基层工作往往不拘一格。年轻干部要用“脚板”丈量民情,在农村一线练就“狗不叫”的亲民功夫,在田间地头学会“百姓话”的方言俚语,将“惠民政策”化作易学易懂的“暖心账本”。能在调解纠纷时讲明法理,推广农技时先行试种,入户走访时“唠”出情谊,唯有放下身段、走向群众,才会祛除“学历光环”,把年轻干部的“知识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是大势所趋,但如果盲目追逐“技术光环”,罔顾实际需求,机械推行“智能替代”,冰冷的屏幕反而会成干群之间的沟壑。技术破壁,核心在于坚持“实用至上”,以为群众解题纾困为圭臬。面对农产品待销滞销等难题,当精研话术、选准场景、盘活销路,让电商直播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扁担”。针对政策传达层层衰减的顽疾,善于运用短视频、情景剧等通俗形式进行鲜活解读,把政策的“书面语”变成“家常话”,确保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技术应用贵在“量体裁衣”,始终以群众需要为根本、群众满意为标尺,方能确保数字工具真正为指尖“松绑”,而非徒增“负累”。
基层治理绝非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全体居民的“大合唱”。年轻干部需以模式创新打通“最后一米”,唤醒“沉默的大多数”,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推动治理末梢根系不断生长。善于巧借乡贤智慧、党员余热、小哥活力等新兴力量,让“旁观者”变“参与者”,化“局外人”为“局中人”,群策群力才能共绘多元共治“同心圆”。聚焦环境“脏乱差”、停车“一位难求”等民生关切,应当搬起“小板凳”,组织党员、群众、干部围坐恳谈,通过协商共治寻求解决方案。更需深掘群众“槽点”“牢骚”下的共性症结,建立“问题溯源”机制,推动治理从“一事一议”迈向“举一反三”,实现“治标”向“治本”的有效转化。(作者:霍晓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