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地方要闻 > 学思践悟 > 正文

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与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这一重要论断和部署深刻反映了党中央对教育本质和规律的精准把握,是对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更是对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两大基石,其协同共进对于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以教育强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正深刻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模式。科技教育聚焦于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助力学生顺应并推动科技发展,在未来科技浪潮中站稳脚跟。然而,倘若科技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润泽,极易致使学生价值观失衡,沦为只知运用技术,却忽视伦理道德与社会影响的“技术附庸”。与此同时,人文教育注重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趣与人文素养,助力学生领悟人生价值与意义。但在科技主导的现代社会,若人文教育与科技发展脱节,便会陷入空洞无物的境地,难以切实引导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因此,在当下,推动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是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必由之路。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人的全面发展涵盖了体力、智力、情感、道德等诸多方面。科技教育着重培养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提升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锻炼人的智力;而人文教育则聚焦于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包括价值观的树立、道德伦理的培育以及审美情感的提升等。二者协同发展,才能使个体在物质与精神维度均得以充分成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径。

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教育能够培育大量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为社会的科技革新和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在当今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要素。然而,社会的进步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富足,还体现在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人文教育能够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培养公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素养,确保科技的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福祉,避免科技被滥用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从科技与人文两个维度共同发力,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丰富教育内涵与提升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科技教育通过实验、实践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人文教育则借助文化传承、艺术熏陶等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与形式,使教育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

二、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路径思考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深刻认识二者协同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与深远历史价值。积极主动地探寻行之有效的实现路径,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让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在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融合。学校应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构建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在科技类课程中巧妙融入人文元素,比如在物理课程中讲述物理学家的生平故事、科学发现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科学成果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等,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领略科学的人文魅力。另一方面,在人文类课程中适时引入科技内容,例如在历史课程中探讨科技发展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在文学课程中剖析科幻作品所反映的科技与人文关系等。此外,还可开设跨学科综合课程,如“科技伦理与社会”“数字艺术与文化”等,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深入理解科技与人文的内在关联,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科技知识与人文素养。例如,组织学生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项目,学生需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等科技手段分析城市现状,同时从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角度探讨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感受科技与人文协同的力量,主动探索二者的融合应用。此外,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虚拟现实、多媒体等,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将抽象的科技知识与生动的人文故事相结合,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吸引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是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应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跨学科素养。一方面,鼓励科技学科教师加强对人文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人文元素;另一方面,支持文科类教师学习科技知识,了解科技发展动态,将科技内容巧妙融入人文教学。此外,还可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由科技教师与人文教师携手合作开展教学活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全面育人。校园文化对学生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学校应着力营造科技与人文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举办科技节、文化节、学术讲座、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成果与人文才艺的广阔平台。例如,在科技节中设置科技作品与人文创意融合的展示环节,鼓励学生创作兼具科技含量与人文情怀的作品;在文化节中开展科技主题的文艺表演、征文比赛等活动,引导学生从人文视角解读科技发展。同时,校园环境建设也应彰显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如设置科技文化长廊、艺术雕塑等,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科技与人文的独特魅力,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实现全面发展。

(作者:李敏,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系华南农业大学2024年度党建研究课题(DJ2024028)、广东省高校2024 年度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4GXSZ014)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