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片区改造是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江西万安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更新目标,运用系统作战思维,统筹点、线、片、体四个维度推进城市改造,实现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从“修肌体”到“造灵魂”的城市发展路径转变。
紧扣百姓痛“点”改
万安县住建局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优化“党员带头+干群联动”的共建机制,精准回应群众急难愁盼,系统解决停车难、充电难、上楼难和街巷狭窄、污水横流等民生痛点。2024年在万安三中片区和祥安片区化改造中,将该片区485亩改造范围划分为12个功能单元,建立“1+N”项目包干机制,安排局党员干部包干,深入一线、统筹推进,推动2000余户群众主动参与改造。实施“五清四拆”专项行动,拆除违建122处,整治街道立面9000余平方米,完成4.2千米雨污管网改造,实施4.8千米道路亮化绿化提升和15亩闲置地块改造等“微创手术”,建成口袋公园4处,新增停车位396个。2025年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611户,改造岭下经济适用房、航运公司宿舍楼等多个小区设施,聚焦特殊群体增建一批养老扶幼设施和无障碍设施。
依托文化廊“线”串
祥安公园改造项目位于万安水电站片区范围内,县住建局做好当地“十八滩”文化的活化文章,深挖赣江惶恐滩、万安湖等文化资源,合理布点新建改造文化广场3处、观景码头2个,将水电站工业遗产转化为城市文化地标。创新文旅融合路径,通过打造“一江两岸”文化走廊,串联水电厂明珠广场、惶恐文化园等节点,开发沉浸式文化体验线路。大力培育“夜游万安湖”等文旅新业态、新品牌,带动片区商业业态升级,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建立“文化基因库”数字化平台,已收录祥安片区历史影像资料2000余份,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数据支撑。祥安公园建成后,与沿江路万安古城墙古榕树、城南鱼文化公园、十八滩诗词广场、十八滩音乐喷泉广场、市民文化公园(三馆)串珠成链,成为游客了解万安历史文化的一扇“窗口”。
突出生态连“片”治
实施“海绵城市”工程,构建蓝绿交织生态网络,以生态护本,打造山水城融合样板。在十八口塘片区化改造中,县住建局积极征询水利部门等意见,精准谋划设计,力求保留原有水系脉络等天然布局,通过改造2个黑臭水塘为生态湿地,建设滨水步道5.6千米,使得片区改造区域的透水铺装率达85%,雨水收集系统覆盖改造区域的60%。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建立“生态银行”运营模式,2024年打造心安公园等生态地标,将100公顷低效用地转化为生态资产包,通过土地指标交易、碳汇交易等渠道实现生态产品价值。推进城市生态营造,2025年实施了赣江两岸城区污水主管网修复提升、城区排水管网建设与改造等水环境项目,启动实施新区润安公园项目建设,建设健康绿道、下沉阳光草坪、生态溪流景观、浅水区湿地、水博馆等节点,整合生态基础设施、植物修复,打造一处集江边漫步、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城市滨水公园。
推动产城一“体”建
构建“港产城”协同体系,整合临港资源建设综合货运码头,配套建设物流产业园,形成“前港后园”产业布局。通过路网改造新增开发用地1.6平方千米,为产业发展预留战略空间。创新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建立“拆改腾建”全周期管理机制,拆除产业园周边低效建筑124栋,腾挪发展空间;通过M0新型产业用地模式引入科技型企业8家。同时,推行“标准地”出让制度,推动土地资源高效配置。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新建万安三中,填补河西园区高中学校空白,2024年实现顺利招生。打造电子产业园“15分钟便民生活圈”,实施园区鑫源二路、四路等断头路打通项目,建成一批保障性租赁住房,满足务工人员居住需求,建成园区社区食堂、共享书房等服务设施23处,新建3座智慧公厕。产城融合、产城壮“体”,留住了人、守住了魂,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能。(江西省吉安市万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郭永鹏 罗泽南 罗亚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