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辟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脱贫攻坚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中推进民族复兴的重要工程,其中伟大事迹需要让更多人了解,人民的故事值得广泛传扬。在这个充满机遇与变革的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深刻理解并积极投身于新时代文艺的创新表达与使命实践。作为《大山的女儿》的艺术监制,我牢记在新时代文艺创作中的使命责任,力求将伟大故事以创新的表达形式展现。
《大山的女儿》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黄文秀为人物原型,讲述了黄文秀在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事迹。影片展现了黄文秀这位普通女性如何在脱贫攻坚中发光发热,她的坚韧、奉献、担当,正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当追求的品质。因此,我们需要以更为深刻的使命感,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引导公众关注时代问题,推动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文艺工作者应当认真感受生命的厚度,创作真实的生命。现实中,黄文秀的父亲身患重病,她的家庭原本也并不富裕,重压之下,黄文秀却总是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姿态面对生活。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选择了回乡工作,之后便担任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戴眼镜、扎马尾,身穿写着第一书记名字的红色马甲……这是黄文秀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除了严谨工作的一面,她私下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喜欢化妆,也会打扮,衣橱里有高跟鞋、裙子和包包。做出选择,投身扶贫事业后,她为了方便工作,换上了运动服、雨靴,背上了装满资料的背包。她也有着许多小爱好。比如,她写得一手漂亮字,喜欢音乐,会弹古筝、吉他。在她驻村期间居住的房间里,就有一把吉他一直陪伴着她。在夜深人静时,她会拿起吉他哼唱几首自己喜欢的歌曲,短暂地沉浸在个人世界里。围绕人物真实的生活日常来展开讲述,就可以让观众非常有代入感和共鸣感。
《大山的女儿》通过真实故事,打破传统叙事框架,使观众更加贴近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突破传统、打破常规的创新表达,为新时代文艺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文艺工作者应当敢于挑战,勇于创新,探索新的表达手段,使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大山的女儿》主创力求要向公众展现一个立体的乡村,所有群像都要立体饱满。跟随着黄文秀的视角,影片也在逐步打破大众对农村、穷人的偏见。他们有善良、坚韧、团结、有情有义的真实底色。比如剧中一些配角人物,村民龚福洋看似不讲情理,他其实只是被逼无奈,他承受着一家四口的巨大经济压力,但却因为是外姓人,无法在村里种烟脱贫。黄文秀帮助村民将种烟技术垄断的问题解决后,龚福洋身上的戾气也就自然退去;爱唱歌,整天游手好闲的懒汉,在别人眼里是个疯子,但黄文秀却愿意去尊重平视,顶着外界异样的眼光,帮他打扫卫生,清洗床单。黄文秀不是在助长他的懒,而是要让他觉得,自己还可以有个人样,应该更有尊严地活。黄文秀不只是脱贫,更是在维护人的尊严!
故事中的画面人物都是朴素的,剧情也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但真挚美好的感情永远令人向往,永远令人为之动容。《大山的女儿》故事摒弃套路化、书本化创作模式,以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建设和发展为大背景,从黄文秀的成长和经历入手。主创人员花了9个多月时间进行前期筹备,其中有6个月是在撰写剧本。从剧本到制作来塑造真实,力求创作出一位真正的“大女主”。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需要更为紧密地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用作品回应时代的呼唤。我们应当保持对时代的敏感性和责任感,不断挖掘和创造更多具有深刻思想、跨越文化边界的杰出作品。未来的文艺创作者应当更具开放心态,不断接触新技术、新媒体,以更广泛的视野、更丰富的创作手段,为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开创新篇章。
在这个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在创新表达的过程中探索自身的发展。只有在理解并践行新时代文艺使命,以创新的表达方式不断挑战自我,关注并回应社会问题,才能真正成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先锋力量。新时代,新使命,让我们共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艺华章。
(作者:王慧娟,系中国致公党党员、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