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2)

——中央党校学员“四个自信”访谈之四

学习时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

王开轩: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全体人民都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使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国人的日常文化和道德观念,把优秀文化转化为社会文明、转化为个人文明,使全体人民成为有文化、高素质的现代人。特别是要加强对青年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这样,文化自信才能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能植根于全体人民,才能永葆青春和生命力。

谢承祥:一是尊重传统文化,整理历史资源,大力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立足现实,结合时代精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文化建设。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关系放在现代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来认识。实现转化是指将传统的思想转化为现代思想,以更好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实现发展是指摈弃相对保守滞后的文化以建设适用于科学思维的、汲取了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文化体系。三是在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防止文化复古主义。

吴一文:首先,正确认识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国的特殊地位。我国有56个民族,全国人口中少数民族占8.49%,汉族占91.51%,我国共有155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历史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少数民族群众对自身创造的本民族文化最亲最近、体会最深,这是坚定文化自信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的抓手,更是特色所在。

盛高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政治智慧、充沛的价值理念、完备的人际规范、厚重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民族精神、包容的和谐思维等,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应该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出发,按照当今时代要求、现实社会标准、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需求,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养料,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为世界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的成功举办,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之路,这也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的最好例证。

袁红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绵延发展、保持永久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在当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的文化对于世界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必须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克服对传统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态,以对民族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去继承文化传统,保持“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加大实践行动力度,不断拓宽转化创新路径,积极探索转化创新方式,才能与时俱进、永葆生机和活力,永远彰显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
标签: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