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笑盈认为,碎片化的公共信息管理机制制约了数据活力,给政府工作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巨大的阻力,直接导致了办证难、审批难和“公章旅行”等问题出现,甚至出现了各种“奇葩证明”,给政府形象造成了损害。
——对治理科学性的挑战。政府部门在决策时,仍存在过度依赖固有经验、特别是“惯例”的情况,缺乏在掌握数据乃至大数据基础上的缜密分析。这种主观化的“拍脑门”决策方式很容易导致决策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全局性。
竹立家认为,现代社会治理要求政府决策跳出“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短线思维,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直线思维,而应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超前决策、系统决策。所以,政府部门可以依靠大数据及时掌握社会矛盾数据,充分发掘大数据在社会风险分析与预测中的巨大潜力,从“事后救火队”变身为“事前预警机”。
——对治理多向度的挑战。公民权利意识的崛起,意味着不再满足于被动充当社会治理的“客体”,其通过网络参政议政的意愿更加强烈。然而长期以来,政府治理体系中自上而下的单向度、指令化方式往往导致“好事办不好、实事办不实”。所以,政府应及时转变思维,促进公民广泛参与,协调各方利益,从单向度的管理转为多向度的共治。
主动向智能化变革
今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从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出发,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
2015年以来,河北省肃宁县打通审批权力“堵点”,在全县推进县、乡、村“三级网上审批便民服务系统”,探索通过电子表单、电子签章、电子监察等形式改变传统纸质审批,使权力规范运行在科技的平台上,变“群众跑”为“数据跑”,实现群众80%以上的事项“不用跑、不见面、能监督”。
然而,肃宁县在改革初期依然遇到了不少壁垒。肃宁一些干部透露,电子政务发展遇到困难,不是在技术上,而是在干部对权力的理解上。少数干部仍存在以权谋私、以权谋利等思想。例如在电子政务进乡村的初期,一些乡镇干部毫不讳言:“乡镇是在县与村之间起一个过渡作用,如果都网络化,连盖章的权力都没有,那要我们这些干部还有什么用?”
这种情况并非特例,同样反映在全国层面网络应用的“政冷经热”。近年来,我国电商下乡发展迅速,但电子政务发展却相对较慢。
竹立家建议,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也需要主动进行“供给侧改革”,树立智慧的决策观。只有加快构建科学的大数据基础设施,从依靠直觉与经验决策转变为依靠大数据决策,将心中有“数”的理念贯穿于决策和调控纠偏的全过程,才能适应群众的新期待,更好地提供公共产品和优化公共服务。
“此外,互联网和大数据给公众提供了发表见解、参与社会事务和社会治理的渠道与平台,所以,政府应积极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介,及时掌握民意,提升公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权。”竹立家说。(半月谈记者 高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