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首页 > 杂志 > 人民论坛 > 第3月下期 总第 626 期 2019年4月1日电子版上线
往期回顾: 查看
论坛特稿

推动营造国际一流投资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持续深化外商投资体制改革,我国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国际排名从2012年第96位跃升至2018年第46位。在当今世界进入百年不遇大变局的大背景下,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资力度,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

特别策划

担当:责任、魄力与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始终把责任举过头顶、把百姓装在心中,深刻诠释了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精神,为党员干部以及人民群众树立了旗帜和标杆。在深化改革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带头攻坚克难;在惩贪肃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打虎”“拍蝇”“猎狐”,坚决克服干部工作作风上的顽瘴痼疾……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全...

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干部的六个特质

从党的历史经验和新形势实践的表现与要求来看,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主要有六个特质:一是清清楚楚、不折不扣地履职尽责;二是对于边界不清楚或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工作积极主动承担;三是对于存在困难,甚至有风险的问题的解决,不畏艰难,有赴汤蹈火的勇气;四是有无私无畏的精神,为了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委屈;五是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寻找工作中的难点和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的问题上;六是能够清楚认识哪些事情是对党和人民事业、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有益的。

新时代干部担当精神的时代内涵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进行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波澜壮阔实践,要求党员干部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在关键时刻敢于拍板的决断能力,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勇于开拓创新、建功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担当”: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

“担当”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是党和人民事业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担当”是“救国”,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担当”是“立国”,领导中国人民挺起来;改革开放时期的“担当”是“兴国”,领导中国人民富起来;新时代的“担当”是“强国”,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

中国传统社会的“担当”之道

在中国传统社会,庸碌无为者往往为世人所不齿;而勇于担当、坚持忠义的贤士,则为世人所称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我们需要一批襟怀天下、心系苍生的领导干部切实担当起历史责任,虚心汲取古人选贤任能的历史智慧,营造健康向上的政治生态,构筑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党员干部不担当的多重动因

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懈怠、心态消极等因素,是一些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的多重动因。党员干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影响着党和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公信力,会恶化党内政治生态、影响党的作风建设成效,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慢性恶疾”。

“为官不为”的症结何在

政治追求的扭曲以及政治胆识的缺乏是“为官不为”的心理根源;“本领恐慌”消解了作为的底气;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弱化,使“不为”分子有机可乘。对此,我们应在立政德中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增强党员干部的执政本领,夯实党员干部作为的制度之基。

大胆选拔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干部是各项工作的先行者、推动者和落实者,是干事创业、改革发展的中坚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和国家能不能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和国家的兴衰存亡。我们党之所以团结带领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最后胜利,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培养造就和选拔任用敢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贯彻党的组织路线,大胆选...

为干部担当构建良好制度环境

培养担当型干部需要从主观责任和客观责任两个维度共同着力。为了建构一套有效培育和维护干部担当精神的制度体系,我们需要严格考评追究客观责任,系统激励主观责任,规范容错纠错机制,充分尊重与合理运用责任结果,提供匹配健全的制度保障。

热点述评

“普世价值论”面面观

普世价值论主张存在超阶级、超国家的,任何人、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认同的价值观念。面对“普世价值”已经成为西方的一种强势话语霸权现状,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逐步破除西方“普世价值”话语的垄断,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西方普世价值为何跌落神坛

冷战结束后,西方的价值观被包装成“普世价值”在全球大行其道。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冷战时代结束,西方的普世价值论受到现实的严重冲击。西方的普世价值之所以跌落神坛,内因是一人一票制度设计的缺陷,后果是导致政府面临重大决策时的低效率和多民族国家分裂,同时,还面临着中产阶级萎缩和种族存亡的时代挑战。

新闻舆论应如何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判断宣传思想工作所处的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面对的新任务之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动宣传思想工作不断强起来”。守正创新既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阶段特征,也是实现“强起来”的方法论。为此,新闻舆论应守信念之正、守时代之正和社会之正,同时,新闻舆论应创理念之新、技术之新和策略之新。

意识形态话语权绝不能被边缘化

网络信息化时代下,单单通过主流媒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说教式”宣传,往往很难取得预期效果。要把握网络信息化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法律边界,完善管理规范;贴近大众生活,创新语言表达;打造高质量团队,树立崇高信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全方位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新时代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是顺应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控制力的内在要求。应从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主体、话语内容、话语表达方式和话语环境等方面全方位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

多方发力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通过加强党委对网络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大政府部门对网络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提高公安情报部门侦查能力素质,推动司法部门严格执行法律法规,以及汇集社会力量形成网络治理合力,从而实现强化中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

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在新时期面临新使命和新问题,应深度剖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蕴和实践价值,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播内容、环境、方法领域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脉搏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路径,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突破现有传播困境而迈向高质量传播阶段。

共享发展: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时代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以改革发展现状为基础、以历史经验教训为参考、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的当代体现。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指导共享发展,在优化分配制度、保障群众多重利益诉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两方面的过程中促进共享发展,以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问卷调查

当前中国公众两性观念调查研究

【重要发现】 ◆男性对“女人味”的评价仍然集中在温柔、顾家、美丽等传统价值观念中,而女性认为“独立自主”应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在对不同类型的女性评价中,公众对“女强人”的美誉度最高。 ◆公众普遍认为“照顾家庭”是“男人味”的核心特质,“暖男”“奶爸”最受女性欢迎。女性对男性“力量阳刚”这一传统优势的评价已不明显,两性对于男人“责任担当”的认知评价差异最大。...

社会治理

谨防乡村振兴中的“样板化”现象

乡村振兴,是现代化所需,是老百姓所盼,也是一个复杂的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过程,需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双向互动、一体提升。乡村振兴绝非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一些地方出现的乡村振兴“样板化”现象需引起重视,谨防公共资源浪费,避免激化城乡基层治理矛盾。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达川区在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态优势,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精准扶贫、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方面,以绿色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四川大竹全程监督助力脱贫攻坚

近年来,四川大竹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纪检监察机关关于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的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坚守责任担当,把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强化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为如期完成全县20234名贫困人口脱贫、32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县摘帽,建成川东渝北区域次级中心城市和西南机械电子...

乡村振兴如何破解人才瓶颈

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乡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这进一步明确了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扎实推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大环境来看,...

打好“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战

在“后扶贫时代”,要想顺利啃下扶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解决剩余贫困人口情况的复杂性难题,各地需要集中力量,加强调研工作。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产业发展起来,让贫困户有持续“造血”的能力,有一个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前景。帮助贫困人口实现由“脱贫”向“致富”飞跃,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何以“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度实施,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产业扶贫的生力军。然而,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开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扶贫效果的实现。对此,我们需要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发展共同参与机制、加大乡村旅游配套性内容建设、推动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等方式加以解决。

旅游精准扶贫的运行机制

游扶贫基础条件与甄别筛选贫困人口,精准评估与科学决策旅游项目,坚持“扶志”“扶智”“扶技”以及“扶行”的内生性帮扶路径,在考核思想、内容以及措施方面进行协同整合。

如何提升农民的生态道德素养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关涉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程度。当前农民生态道德素养不高制约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此,必须加强农民生态道德治理。建议构建整体性生态道德治理观念,采取开放性生态道德治理方式,完善协同式生态道德治理机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用法治力量保障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的环境下,大力推进生态法治建设有助于形成制度化与规范化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目前,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必须要逐步完善生态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法,培育生态法治理念,不断聚集法治智慧。

财经聚焦

为什么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

当前,国内外经济局面稳中有变、变中有忧,中国有必要采取积极的应对举措,将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一方面,经济下行周期中,市场的供求失衡是一种对资源的浪费,需要进行干预,将增速保持在一定水平。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机制不完善、正向淘汰机制欠缺的背景下,保持一定增速也是对市场不完善的一种补偿。同时,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是稳就业、防范金融市场重大风险的必要举措。

中国经济何以再迎一波长期增长

面对2019年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应通过提高宏观经济调控质量,打好长期供给侧改革和短期扩张需求侧空间的组合拳。为此,一方面,应大力推进几项重要的全局性制度改革,为长期增长打下扎实基础;另一方面,在短期内要高度重视各类内外部需求的负面冲击,实施各类资产价值保卫战,稳定预期,刺激民营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

借助金融搅活实体经济之水

实体经济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金融行业又能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借助金融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诸如改善信贷服务、优化融资环境、提升实体经济的金融吸引力、完善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等。因此,我国还需借助金融搅活实体经济之水,实现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我国经济“脱实向虚”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革命以及金融创新浪潮下,世界经济的虚拟化程度逐渐提升,这使得虚拟经济逐步呈现出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应当推进金融改革,防止我国经济“脱实向虚”。为此,我国需要完善信贷结构,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深化金融与财税政策的配合。

金融乱象如何依法整治

“e租宝事件”“昆明泛亚案”“校园贷”等金融乱象的频繁发生,对社会生活和金融秩序造成了巨大影响。需要树立全面从严防治理念、弥补金融监管法治短板、强化严格执法监督问责,依法整治金融乱象。

引导消费和金融为美好生活服务

消费、金融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息息相关。当前消费、金融领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影响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此,要加强党对消费和金融的领导,进一步挖掘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充分汲取国外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构建适宜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网

做好互联网金融安全工作,既要建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法律体系,明确监管法规细则;也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还要组建互联网金融监管评估体系与协调保护机制,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发展行稳致远。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健康发展之路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飞速发展,无论是现金贷款、还是分期消费,都处于黄金增长期。过快的增长速度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良多,也埋藏了一定的安全隐患,野蛮式增长和频频爆发的借贷事件,将互联网消费金融推到风口浪尖,互联网消费金融健康发展之路值得思考。

论坛会议

从融资角度简述当下民营企业的 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

2018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关于民营企业的重要讲话,其中明确的政策导向和良好的政策预期令大家欢欣鼓舞。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从“四个自信”方面来讲,民营企业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和重视。 保护民营企业究竟是要保护什么,从大方面讲,要保护财产权、经营权等个人权益;但在现实中,企业家的权益何以受到了伤害?或者从制度层面上、体制层面上,...

为民营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座谈会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就如何促进国内民营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实现其在国外的高质量发展,简述以下几点。 以“四个科学引导”做好政府服务。第一...

全面改善营商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当前人们对破除阻碍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三门”问题日益关切。许多地方纷纷出台“措施”“意见”“办法”等,力图为民营企业一一破“门”,使之“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它是地地道道的“草根经济”“老百姓经济”“大众经济”,不仅改变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貌,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着中国经济发展的...

从五个视角谈企业家权益保护

企业家权益的保护不在于一朝一夕、一个环节或者制定一个单一政策,未来应该把企业家权益保护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战略层面,要保护我们国家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的权益,保护我们国家最难得的在市场中积累的人力资本的稀缺资源和存量资源,而这个存量资源是可以创造出新的增量的资源。 对于企业家的权益保护,必须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认识高度、战略高度来深刻地思考这个问题。第...

加强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司法保障

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边天,但是它仍然是脆弱的,它到底弱在哪里?不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而在于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司法保障上。加强司法对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的保障是民营经济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基础。 财产安全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交易费用大于零,明确界定的产权通过自愿交换来配置,才是效率最高的。这个定理提示了市场经济之所以更...

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重在法律细节

实施、实现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大政方针的关键在于法律细节。涉及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的法律细节问题是大量的,下面我举三例:关于行政诉讼期间是否停止被诉行政行为的执行问题。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除非有法定例外情形,被诉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导致对相应企业和企业家权益的重大损害,甚至是不...

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

市场监管部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和有力推动者,从工作职责和定位看,市场监管部门负有重要使命,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始终是其工作的重要方向。近期市场监管工作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企业家权益保护方面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措施。从推动发展看,市场监管工作大有可为,新时代市场监管工作可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着力: 一是强化企业家公平竞争权益保障...

让企业家能更踏实地去做企业

我今年68岁,作为一名一辈子都在创业的企业家,我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时的拼搏和辉煌、创业受挫后在国家鼓励政策下又二次创业、以及党中央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保护企业家权益这些重要时期。感谢我们伟大的党和伟大的时代,为我们企业家创造了如此好的创业政策、环境和平台。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谈到关于民营企业发展和企业家权益保护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

民营经济的刑法保护需从三方面着手

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治保障。对民营经济的法治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民事、经济、行政和刑事等诸多方面,但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从非刑事法治角度去关注,对于刑法推动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功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当前,对于民营经济的刑法保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树立平等保护观念,坚持平等保护原则。对于民营经济,经过我国宪法的多次修改,经历了从承认其合法...

服务民营经济 培育现代科技创新企业

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北京市、海淀区政府共同打造的我国第一条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特色街区,我们的定位目标是做全球产业创新生态加速平台,主要面对科技创业者和科技企业家。 我们积极推荐新兴科技企业。推动新兴科技应用的先行先试,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如政府有限购买服务,免费工商代办“五证合一”等;增设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打造优质的一站式外籍人才创新创业服...

加强企业家权益保护的路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加强对企业家权益的保护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加强对企业家权益保护应当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理所当然。从法律上看,我国宪法已赋予民营企业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现实中看,民营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就业以及增加税收等方面的贡献也越来越大。严格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理所当然。然而,至今仍有一些人对民营企业...

关于民营企业家权益保障的法律探析

在谈保护企业家权益的时候,绕不开三个关键词:“民营企业、市场经济、私有财产保护”。今天我从这三个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法律地位来谈几点。 对民营企业地位的认识是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民营企业在宪法中首次出现在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把个体经济补充论的认识写入宪法,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来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其后,宪法修正案多次对此有明...

党史党建

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性问题,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与时俱进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内涵极其丰富、意蕴极其深刻、意义极其重大。

以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

自我革命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扬弃等方式实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不懈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它能够为党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增添新活力。所以,在党的建设中应当矢志不渝地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以自我革命的方式解决党建问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用“三化”思维提升党的建设质量

党的建设质量牵涉全局,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不断提升党建的质量,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用“系统化”“品质化”“特色化”思维着力提升党建质量,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

“心学”的党性修养价值

“心学”思想在提升个体道德修养、培养理想道德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党性修养教育中发挥着端正心性、修身养性等重要功能。应将“心学”思想用于党性修养教育中,通过反求诸己、日用常行、践履躬性等“心学”修养方式,消解党员干部中的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等问题,以更好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和文化: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渊源

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蕴含着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平等相处、彼此尊重的平等观,天下大同、同心同德的理想观等。由此,以和文化为历史积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一新型政党制度中孕育生成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而不同”的和谐型政党关系、“求同存异”的合作型政党关系和“同心同德”的同心型政党关系。

如何全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目前党内依然存在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因此,必须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即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纯洁;坚守政治纪律,破除不良政治生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强调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强调作风建设,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秉持“三心” 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怎样始终保持党旺盛的生命力与前进的不竭动力,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也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党员干部只有不忘初心、坚守匠心、秉持恒心,才能不断开创新时代党建工作新局面。

青年关注

品读“00后”大学生

“00后”大学生是空前开放的一代,这种开放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充盈了他们的思想,使他们变得包容而自信,活跃而博学。自带网络基因、拥有个性需求的“00后”大学生注重自我的情感体验与价值实现,他们渴求融入小众化兴趣圈层的过程,也是他们彰显个性,寻求存在感、认同感、归属感的过程。

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就如何办好新时代思政课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新要求,明确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为做好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重要遵循。 学校党委的重视是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根本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新时代大学生应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

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大学生,是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时代新人的首要特征。新时代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包含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个维度。广大青年学子要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学生如何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多数青年学生对中美贸易摩擦关注度高,肯定党和政府对内外形势的基本判断,相信中国力量,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但也有不少青年的认识不全面、不准确。各高校要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加强舆情管控,做好正面引导,抵御、防止各种歪理邪说对青年学生的蛊惑。

以主体协同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

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单向的“自导自演”,而是知识与情感、互动与体验的组合体,是一个共享知识、经验、智慧、精神的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每个主体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各主体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让思想政治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校思政教育如何提升亲和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形式、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要借“式”化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特色;因时而进、把握内容时代性;审时度势、掌握其对象针对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在新媒体时代得到全面体现和提升。

文化纵横

故宫文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先锋实验

新时代语境下推动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落实,就是要推动故宫的文化价值的协同整合,注意故宫文化的膜拜价值、展示价值和体验价值的组合比例和合理布局。故宫作为文化原真性的历史神圣感、国家庄严感、信仰仪式感和民族自豪感是不容挑战的,一切文化创意的手段、产品和服务都要服从于这个文化原真性的前提。

博物馆文创的市场逻辑及提升路向——对“故宫文创热”的思考

“故宫文创热”的背后既体现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更反映出博物馆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创新和拓展新产品和服务的努力。故宫文创市场的开拓,无疑对全国博物馆文创事业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但是多数博物馆在探索将馆藏资源推向民众生活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难点和问题,尤其是市场机制和保障体系仍不健全。

科学把握媒体融合的时代命题

媒体融合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在2019年全国两会上,5G全链条直播、VR+AR真实场景糅合三维动画、AI虚拟主播等智能手段的应用,全面改变了两会报道形态,新技术的应用极大创新了网络传播形式,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 媒体融合是一场由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传播介质变化、传播渠道革新、媒体产业...

文艺作品需回归艺术本质

目前,我国高质量文艺作品的数量偏少,既不能满足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又不能向世界充分彰显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求真、至善、尚美是艺术本质对文艺作品的内在要求,也是文艺作品质量提升的方向。文艺工作者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手法上都必须为此付出更多努力,进一步提升我国文艺作品质量。

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外译何以“走出去”

将中华文化典籍翻译为外文版本并推动其面向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世界各国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需要。中华文化典籍浩若烟海,内涵丰富,在外译传播中需要健全专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市场化的对外出版机制、建设中华文化典籍外译精品体系。

历史文化的特征和维度

历史文化作为整合历史和文化的新概念,超越了传统上对于“历史”和“文化”概念的一般认识,历史文化通过历史回忆的方式,表现出时间诠释、主客统一和实践性的特征。历史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分别是认知维度,审美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统一于历史文化概念之下。

传统文化中的治国智慧

中华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具有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中国古代的治国理政思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可以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有益的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

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我国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新时代发掘和关注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能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激发世代依存的道德情感,促进社会公德建设,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对提升人们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孝道文化的实践之道

百善孝为先,百行善为首。孝道是中国人精神的根与魂,是家风的源头,也是幸福人生的根源,家风的养成应该从孝道开始。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孝道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读史札记

清代政府如何监管 土地交易

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整体上呈现出诸多新变化,土地交易频繁、产权细碎化,成为这一时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力量不均,围绕土地,遂有种种纷争,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稳定。对此,清代官府采取种种措施调整买卖关系,不断完善国家律例以及找补与税收制度,对土地交易进行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