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站在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五年,我们以实干为底色,在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绿色转型等领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收官之年,既是检验成果的“大考”,更是迈向新征程的起点。唯有保持“赶考”的清醒与坚定,以奋进之姿扛起使命担当,方能续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党建引领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从粮食安全到科技创新,从改革开放到乡村全面振兴,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成为攻坚克难的“主心骨”。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近五分之一的人口,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这一成就离不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实施,更离不开党员干部在田间地头的躬身实践。 在乡村全面振兴一线,驻村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扎根基层,通过产业帮扶、基础设施提升,让农村焕发新活力。实践证明,只有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效能,才能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创新驱动,激活转型升级的引擎。从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的突破到新能源产业链的全球领先,从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产业到“智慧口岸”“数字国门”的建成,科技创新的浪潮席卷各行各业。新能源汽车异军突起,产销量连续多年全球第一,数字经济规模突破百万亿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双循环”战略的纵深推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非封闭发展,而是通过改革释放内需潜力,通过开放链接全球资源。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空间,在关键领域构建互利共赢的创新共同体,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催生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乘数效应,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智能起重机、新能源汽车快充技术,正是“双轮驱动”下创新活力的体现。收官之年,唯有继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绿色筑基,绘就美丽中国的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四五”期间,中国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超越煤电,西北戈壁崛起全球最大风光电基地,青海塔拉滩光伏园区与生态治沙工程协同推进,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牧草"的循环模式。东南沿海"绿电入万家"工程让千万户家庭用上零碳电力,特高压电网如同绿色动脉贯通东西;钢铁行业完成全球最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长江、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标。这些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浙江省江山市碗窑乡人民政府 毛林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