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语言具有强大的全球传播能力,能够迅速跨越国界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这种全球传播能力使得电影成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在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中国电影肩负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中国电影通过创新中国神话故事,以现代工业技术、创新叙事手法和东方美学内核,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实践不仅重塑了本土观众的审美体验,更通过普世价值观与独特文化符号的融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本文聚焦于中国电影如何借助古代神话题材打造自己的神话宇宙体系,从中“梳理出一条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坚韧不屈的精神脉络”向世界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关键议题,通过深入剖析当下中国电影市场中神话故事的典型案例,从故事内涵、角色塑造、视觉特效等维度,探讨如何将丰富的中华神话元素与现代电影工业流程深度融合。研究如何借助电影独特的世界语言,将蕴含在神话故事中的世界观、价值观、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民俗风情及独特的文化符号等传统文化精髓,以通俗易懂且富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同时,分析在构建神话宇宙体系过程中中国电影可能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旨在为中国电影通过神话系列影片更有效地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全球传播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国电影 神话宇宙 现代重构 世界性语言 全球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引言
中国神话体系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和多元叙事资源,因此以传统神话母题进行再创作的魔幻题材影视作品屡见不鲜,如《封神演义》《西游记》《山海经》《白蛇传》等神话传说,长期作为影视改编的重要素材。然而,每部作品都在截取的故事中做纵向挖掘,相互之间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并没有关联性。直至近年来,中国动画电影在挖掘神话母题,创新性地进行现代化叙事和突破地域文化限制,实现国际化传播方面的探索比较瞩目。并且,开始探索构建神话宇宙体系,试图开发一系列具有连贯性和延展性的电影作品,逐渐形成神话电影宇宙,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例如《哪吒》系列、《封神》系列、《白蛇》系列等等。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崛起,这些电影IP得以横向、纵向创新性挖掘,中国神话故事正在逐步转化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这些电影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票房佳绩,也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的认可。这一现象标志着中国电影在IP内容商业化、电影工业流程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电影通过构建本土神话宇宙体系,正逐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性表达与传播开辟新路径。这一实践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更是在全球化语境下重塑文化话语权的重要尝试。
神话母题的现代重构:从传统文本到世界性叙事
中国古典神话的独特性在于其蕴含的哲学观与价值观,如“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这些构成了神话宇宙的深层文化基因。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话体现了“劳动创造世界”的朴素唯物观,女娲补天则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秩序的修复精神。
“中国神话在古埃及神话、古巴比伦神话、古印度神话、古希腊神话、古印第安神话等众多神话中显示出自我的个性。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宋代的《路史》、明代的《开辟衍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敢于战胜邪恶与各种困难的神话英雄,成为中国神话谱系的亮点,信仰正义成为新的美学。中国传统神话中超越自然、超越现实、走向光明正义幸福的精神被认可,中国崛起的奇迹成为新神话主义即新时代神话诗学、神话艺术学等新文明学科的重要材料。”然而,传统文本的现代化改编面临两大挑战:一是如何突破经典叙事的固有框架,二是如何让文化内核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以乌尔善导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2023)为例,影片通过重构叙事主体(如将姬发作为成长主线)、创新人物塑造(如立体化纣王形象),并融入现代价值观(如个体选择与人性复杂性),将“天命观”转化为对权力合法性的探讨,暗合中国政治哲学中的“以民为本”理念,成功实现了对传统神话的“历史性重述”。
另一典型案例《哪吒之魔童闹海》(2025)则通过哪吒“逆天改命”的形象,在传统神话中的“忠义”“反抗父权”等主题基础上,强化了作为现代个人主义的“反抗与成长”“我命由我”的哲学表达,既保留文化辨识度,又引发全球观众的情感共鸣。这种对神话内核的提炼与重构,使得文化符号不再是简单的视觉奇观,而是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叙事载体。
再如《白蛇:缘起》(2019),将爱情叙事与生态批判结合,通过“妖与人的界限”隐喻现代社会对“他者”的排斥,赋予古典故事新的社会批判维度。
本土的文化符号与全球化的隐喻
电影中常出现各种文化符号,如建筑、服饰、习俗等。这些符号不仅能强化文化辨识度,呈现美学意境,还可以传递文化内涵、哲学思想,深化电影的主题,增强电影的艺术魅力。这些符号也作为一种象征向我们呈现中国文化体系下的精神统一性。
1、东方美学的全球输出
以《封神第一部》为例,主创团队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刻了殷商青铜器纹样、元明道教水陆画等传统文化元素,打造出兼具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视觉体系。这种“考据式创作”不仅强化了文化辨识度,还通过国际电影节展映(如威尼斯电影节)吸引了海外观众的关注,被誉为“中国奇幻大片的里程碑”。 在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与《哪吒之魔童闹海》中,也可处处看到主创团队的用心:陈塘关的城门采用重檐庑殿顶,柱子雕刻着饕餮纹,由镇门狮镇守;山体设计参考了桂林山水;玉虚宫的设计则取自陕西汉中太极八卦天师堂,屋顶采用绿色琉璃瓦,配以神鸟形态的脊刹、飞檐和云纹斗拱;海底龙宫借鉴福建土楼环形布局与悬空寺的险峻感,龙柱有螭吻纹饰,藻井有八卦图案。在战斗场景中,特效融入水墨晕染效果,展现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留白之美,将中式武侠的“写意”与西方动作片的“写实”结合。在音乐方面,传统乐器的运用恰到好处,既烘托了气氛,又增强了影片的东方韵味。
2、意识形态的隐性表达
“吸引力的来源不是炫目的在场,而是幽灵般出没的不在场,记录下来的某个主题的痕迹引导我们寻找它。”电影中经常会用到象征和隐喻,如《姜子牙》(2020)中的“天梯”象征权力秩序;《大鱼海棠》(2016)的“神之围楼”则以福建土楼为原型,将地域文化升华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从《大圣归来》(2015)的“落魄英雄”到《姜子牙》(2020)的“去神性”主角,神话人物被赋予人性弱点,暗示对权威的解构与平民化价值观的崛起。这些神话符号地再编码服务于“中国性”(Chineseness)的建构,试图确立一种非西方的审美标准。独特的中国符号或成为东方奇幻美学新的审美范式。
技术赋能与工业化探索
中国神话宇宙的构建离不开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的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分别与电影产业的多个关键环节紧密相连,如区块链与影游融合、元宇宙与电影海报设计、机器学习与电影叙事创新、图像处理与电影制片,以及推荐系统与电影服务平台优化等。”“元宇宙技术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可视化手段和创作方式。通过元宇宙技术,电影人可以构建出更加逼真、生动的虚拟场景和角色,为观众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同时,元宇宙技术还为电影制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它能够实现电影场景和角色的实时交互和动态调整,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中国电影工业在特效技术(如动作捕捉、CGI、数字角色)上的进步,让神话宇宙中的奇幻场景(如《封神三部曲》中的上古战场、《新神榜》系列中的赛博神话世界)得以具象化。虚拟制片(LED虚拟影棚、实时渲染)的普及,降低了复杂场景的拍摄成本,提升了创作自由度。《哪吒2》则依托138家动画公司的协作,开发出粒子水墨渲染等独创技术,将传统水墨美学与数字特效结合。据悉,《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2》前作)共有1400多个特效镜头,而《哪吒2》的角色数量是第一部的3倍,全片共2400多个镜头,其中特效镜头就超过1900个。然而,当前中国动画电影制作周期长(平均3~5年)、依赖全行业协作的模式,暴露了工业化体系的短板。光线传媒通过成立子公司“光线动画”统筹神话宇宙开发,试图建立标准化生产流程,但如何平衡创意自主性与工业化效率仍是挑战。未来需在技术研发(如AI辅助制作)与产业链整合(如衍生品开发)上持续突破,形成可持续的内容产出能力。
1、开发与管理
用AI辅助文本设计、角色设计和场景迭代,加速世界观构建的效率。例如,可通过AI分析神话文本自动生成分支剧情,或优化视觉风格的一致性。同时,AI也辅助降低重复劳动成本,使中小公司也能参与神话宇宙的细分内容开发(如番外短剧、动画前传)。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可帮助片方管理庞大的神话素材库(如《山海经》《封神演义》的角色、地理设定),确保多作品间的逻辑自洽。例如,通过数字资产管理(DAM)系统,不同导演团队可共享同一宇宙的设定细节。同时可“以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为电影产业的模式创新、票房推广、电影引擎开发和社交媒体应用等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2、观众互动与共创
社交媒体、弹幕文化和虚拟偶像(如洛天依)的兴起,让观众能参与神话宇宙的二次创作。例如通过粉丝反馈调整续集方向,形成“动态叙事”。
3、长线IP运营的技术支撑
区块链技术可用于IP版权管理,确保衍生品、动画、剧集等多媒介内容的权益归属;流媒体平台(如腾讯、爱奇艺)的数据分析能力则助力精准投放内容,维持IP热度。
4、 产业链整合与工业化升级
中国电影工业化体系的完善(如分镜语言、制片管理系统)让大型神话宇宙项目成为可能。《流浪地球》系列已验证了跨团队协作的技术标准,这种经验可迁移至神话IP开发。
5、 中外合拍与技术合作(如Base FX、MORE VFX等中国公司与好莱坞团队的协作),加速了技术本土化。例如,《刺杀小说家》的“赤发鬼”角色便依赖国际顶尖动捕技术。
文化共鸣与价值观的双向共融
电影作为一种全球性的艺术形式,所具备的那些能够跨越文化、地域和语言界限,与全球观众产生共鸣的叙事手法、视觉风格、音乐配乐等艺术元素。这些元素构成了电影的世界语言,使得电影成为一种无国界的交流方式。
“艺术给予我们一种直观的统一性;科学给予我们一种思想的统一性;宗教和神话则给予我们一种情感的统一性”。中国神话宇宙的全球传播,关键在于将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人类共通的情感价值,结合传统伦理与全球性议题,在“东方奇观”与普世叙事间找到支点。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通过灵珠与魔丸一体的设定,隐喻文化冲突与和解的可能,而其蕴含的中式辩证思维(如“福祸相依”)则为全球观众提供了新的哲学视角;《哪吒之魔童闹海》中,龙族的自救与觉醒是对权力操盘手的反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幻化表达;《姜子牙》中“一人不救何以救苍生”的困境,表面上探讨个体与集体的矛盾,实则强调中国式“辩证统一”的治理逻辑。
神话电影的价值输出具有双重性——对内强化文化认同,对外则以“去政治化”的普世叙事参与全球话语竞争。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这种“双向共融”策略,既满足了国内观众的文化认同需求,又通过创新形式(如影游融合、跨媒介叙事)吸引国际观众。
挑战与未来:构建可持续的神话宇宙生态
中国电影利用神话故事构建话语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文化实践,既涉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这种实践通过重构叙事、符号象征、价值传递以及全球化传播等路径,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表达。然而,要想打造为美国漫威电影一样的全球性文化IP,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涉及叙事策略、工业化能力的提升及全球传播等多维度的挑战。
科技发展为中国神话宇宙提供了“基础设施”层面的支撑,但其成功最终取决于三点:
1、内容创新性:通过神话的“陌生化”改编,电影在传统符号中植入现代议题(如身份认同、环境危机、个体自由),使古典文本成为当代话语的载体。
2、产业生态构建: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化布局建立统一的神话编年史与角色关系网,例如将《山海经》中的地理体系与《淮南子》的神灵谱系整合为视觉化宇宙框架。同时需拓展跨媒介叙事,如游戏《黑神话:悟空》与影视联动的可能性,通过技术整合形成“电影+游戏+衍生品+文旅”的完整IP生态,而非孤立项目,构建类似“漫威宇宙”的神话IP矩阵,形成持续的话语输出能力。
3、IP的开发与管理:不同影业投资,不同导演、工作室制作。能否梳理中国的神话故事、小说、戏曲及民间传说,统一规划,建立自己的神话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中国神话宇宙应避免成为“东方奇观”的堆砌,而需通过世界观构建(如《封神》系列对商周伦理的考据式还原)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与哲学深度。同时建立中国神话的现代阐释学,避免被西方理论框架(如坎贝尔的“英雄之旅”)主导解读。
结语
中国电影对神话的利用,本质是借助文化记忆重塑现代国家的精神坐标。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技术或票房,更在于能否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可通约”的话语模式。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让神话不再是“他者凝视下的东方符号”,而是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世界性语言。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文化自信,更以东方美学与“普世价值”的结合,为全球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华文明的新视角。未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升与叙事策略的优化,中国神话宇宙有望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文化桥梁,助力中华文化在全球语境中实现更深远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董健 上海戏剧学院电影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