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在这股科技浪潮中,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在享受福利时保持警惕,在应对挑战中主动求变,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
准确识变,热情拥抱新福祉。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从“数字中国”到“智慧社会”,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这位不知疲倦的“智能管家”,正在重构服务的本质,悄然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医疗领域,它凭借强大的图像识别、数据分析能力,能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在交通领域,它能通过实时分析路况数据,为出行者规划最优路线;在教育领域,它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量身定制学习方案。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美好,以没有心跳的算法孕育着数字时代的温柔。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接纳并拥抱人工智能,一方面是心态上的接纳,要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培养数字化思维并正视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是行动上的拥抱,要善于将人工智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应变,理性迎接新挑战。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一些重复性、规律性的工作岗位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就业结构的深刻调整影响了社会稳定;数据隐私泄露、算法偏见、AI欺诈等问题也随之出现,对社会公平和个人权益构成威胁;甚至在未来,人工智能会引发伦理道德危机和人类主权挑战。这些安全问题会引发群体焦虑,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会带来阵痛,但也会创造新的机遇。要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提升数字素养和专业能力,实现就业转型;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数据监管,保障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要建立伦理审查机制,规范人工智能的研发和应用,确保技术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
主动求变,有序把稳新航向。生产工具是人体劳动机能的外化产物,它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还反映了社会关系的变化。人工智能在通过算法和模型模拟人类的智能行为,使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学习、思考、决策和执行任务,具备生产工具的属性。因此,人是“使用者”,而人工智能是“工具”,应当始终保持人类的主体性和价值观,让人工智能真正服务于人类的幸福与发展。要突出应用导向,以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赋能新质生产力,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要拓宽应用领域,聚焦人工智能在教育、农业、金融、能源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要覆盖应用群体,在研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时,提升青壮年的工作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作者:张冬阳,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双林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