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作为浙江省首个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绍兴滨海新区以“大人才观”为引领,锚定“人才强区、创新强区”首位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引擎、科创平台为载体、惠才服务为根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构建起“产才共荣”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在一个个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生花的同时,“年轻”的新区正以不拘一格之势,逐渐成长为投资兴业的热土、人才集聚的乐土。
改革攻坚,资本助力产才融合
聚焦人才政策,绍兴滨海新区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各项机制。围绕《关于加快建设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关于迭代绍兴滨海新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高水平打造人才开放特区的若干意见》(“新20条”),新区创新柔性人才“区域互认”、青年科学家“免评审”、高层次“双聘制”等20项标志性改革举措,打破地域、户籍、社保等限制,累计认定“双聘制”人才49人、“免评审”青年科学家8人、“法人举荐”人才40余人。“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开创了滨海人才工作新风,激活人才一池春水。
新区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直投+子基金+产业联动”立体化投资架构,重点布局新能源、新材料及高端制造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向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新区积极搭建“赛事+路演+签约”一体化资本对接体系,举办首届滨海新区全球创业创新大赛、“教科人”创新成果转化大赛等品牌活动,定向挖掘优质项目,推动企业、创投机构与科研资源深度互动。2024年以来,共举办活动12场,项目参加路演及大赛90个,签约人才科创项目近20个,通过子基金完成项目招引5个,拟落地总投资6.2亿元,引进博士研究生人才24人。参与组建10亿元复旦科创母基金,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最大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为产业健康发展及科技人才项目的成长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实现“以资引才、以才促产”。
“名士之乡”科创中心启运仪式暨滨海新区科创人才周开幕式
平台筑基,全链生态赋能产业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2024年,滨海新区采用“民建公助”模式,建成投运“名士之乡”科创中心,形成集社交、展示交流、培训、路演、审批等功能于一体的名士之家综合服务体,迭代升级国家级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地、人才公寓等。以“名士之乡”科创中心为核心载体,滨海新区构建起“孵化+中试+产业化”全周期科创生态,打造长三角产才融合示范高地。目前,滨海新区拥有15家市级及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4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在全市考评获优,数量全市第一。
校地共建研究院作为高校与地方政府联合设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了高校的科技创新资源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滨海新区高度重视共建研究院的发展,目前已集聚上海大学绍兴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7家共建研究院。2024年,新区5家研究院入选绍兴市十大标杆性共建研究院。
聚焦产教融合育才,滨海新区持续打通技能人才全链条,联合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和浙江医药等龙头企业,共建“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产教联合体,入选浙江省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2024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万余人次,新增高技能人才7018人,数字技能人才2630人,建成25家大学生见习基地,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精准输送“实战型”人才。
“名士之乡”科创中心
服务升级,温情厚植人才生态
一个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系统离不开优质的人才服务。近年来,滨海新区以“安居无忧、乐业有依”为目标,构建覆盖人才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让人才“扎根有保障、成长有空间”。
建立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安家补贴、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多项服务。顶尖人才享受“一人一议”房票补贴,A、B类人才获一级、二级医疗待遇,统筹安排紧缺高层次专业人才、贡献突出人才子女就学及家属就业。这些都体现了滨海新区优质的人才创业创新生态,切实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
为构建多元住房保障体系,新区出台《绍兴滨海新区人才公寓新型租赁使用管理办法》,重点打造滨海人才乐居品牌,包含人才公寓、人才伙伴酒店、人才伙伴公寓、零元入住、七天免费入住等5类特色模式,以满足人才多样化住房需求。其中,人才伙伴公寓和伙伴酒店作为新区特色住房项目,采用政府补贴、酒店让利的模式,在门市价的基础上给予最低5折优惠,切实减轻人才落户滨海的生活负担。
此外,为丰富人才业余生活,新区创新推出“十元”人才夜校活动,开设羽毛球、日语、咖啡拉花、瑜伽健身等特色课程满足人才多元化发展需求,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为人才成长持续充电赋能。
“FUN”肆一夏·滨海新区首期高层次人才夜话
绍兴滨海新区以不拘一格的改革魄力、产才共融的系统思维、近悦远来的生态诚意,构建起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2025年,新区将持续深化教科人“三位一体”改革,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推动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全力打造长三角高水平人才开放特区。(作者:朱灵斐 韩一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