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晓琼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青年价值观正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部分青年群体陷入价值坐标模糊、意义系统紊乱、文化认同弱化等价值评判体系失序的深层危机。文化主体性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传承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精神特质,是区别于其他国家、民族且具有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立场的存在状态,是能够抵御价值虚无的思想屏障。我们应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践锻炼、创新驱动和全球视野等方面进一步发挥文化主体性的涵育作用,推动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主体性 青年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8.010
青年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引领青年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青年价值观正面临多元文化的冲击和挑战,部分青年在价值取向上受到了不良影响,陷入价值迷失、价值虚无、价值混乱等深层危机。如何引导青年在复杂环境中建立健康的价值评判体系,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主体性的重要意义和时代价值,丰富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体系,也为引领青年抵御错误思潮渗透,树立正确、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化主体性是国家或民族的集体主体性的文化表征,它既呈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创造和发展的文化的坚定自信,也呈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较之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所具有的鲜明特质以及在多元文化交往中的独立自主地位。[1]这种主体性是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形成强大的文化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和辐射力的重要力量源泉,[2]对青年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具有根本性涵育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文化主体性涵育青年价值观取得了显著成效,青年一代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与此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文化主体性对青年价值观的涵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始终伴随着多元文化碰撞与意识形态博弈。因此,以文化主体性涵育青年价值观,既需要巩固现有成果,更要积极应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新挑战。
以文化主体性涵育青年价值观面临的现实挑战
外部文化渗透加剧与意识形态冲击。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依托其经济与科技等方面优势,不断向中国输出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致使部分青年在文化认同上产生困惑与价值冲突。例如,西方电影过度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若长期沉浸其中,青年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从而弱化原有的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等传统价值观念。此外,不同文化背后的价值观、道德观差异显著,青年群体如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足,很容易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碰撞中迷失方向。
本土传统文化传承与青年价值认同的内在张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传统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传统文化传承的断裂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失衡使部分青年面临价值选择困境,既难以从传统文化传承中获取价值滋养,又易被现代文化发展失衡下的不良内容误导。例如,很多青年能在中秋节参与赏月、品月饼等节庆活动,但对祭月仪式、拜月诗词等文化内核的了解尚显不足。在文化创新层面,年轻群体普遍热衷汉服打卡、国潮月饼等新载体,但在将传统符号转化为深层认同的过程中,仍需加强对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当代文化生态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困境。一方面,资本驱动下的文化生产机制往往将市场效益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忽视文化产品本身应有的精神内涵与价值导向,易对青年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部分青年创作者将文化创新简化为视觉符号的拼贴,这种创作取向往往导致文化产品缺乏内涵底蕴,难以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
数字技术变革与社会结构转型叠加下的价值认同危机等综合挑战。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迅猛发展,重塑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播形态,使传统文化面临全新挑战。在知识获取维度,传统的线性深度阅读与碎片化认知模式形成鲜明分野。纸质典籍构建的深度思维场域,曾培育出“韦编三绝”的治学精神,而今却被电子阅读的即时性、交互性特征所消解。虽然数字阅读突破时空限制,推动了知识传播,却又衍生出了“文化快餐”依赖现象,经典文本的沉浸式研读日益稀缺。在数字文化产业维度,虚拟现实技术虽拓展了艺术表达疆域,却也使部分青年陷入“超真实”的认知困境,产生对虚拟世界的过度依赖。如何在数字文明进程中守护人文精神内核,构建技术赋能而非技术异化的新型文化范式,已成为关乎文明延续的关键课题。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分化,青年群体正面临就业压力增大和上升渠道受阻等多重挑战。一些青年在职业选择上未能充分考量自身兴趣特长与职业发展的契合度,而是过度关注其他因素,这种职业价值取向不仅使其难以在工作中获得内在满足感与专业认同,更削弱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可能导致其职业理想追求的缺失。
以文化主体性涵育青年价值观的推进路径
新时代以来,中国文化主体性引领青年价值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思想引领、价值塑造、实践锻炼、创新驱动和全球视野等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内外矛盾和复杂挑战,引导青年在价值选择上抵御诱惑、消解困惑,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担当文化传承创新的实践主体。
聚焦思想引领,强化理论武装,深化青年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政治认同,引导青年始终沿着党指引的文化发展方向前行。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以文化主体性引领青年价值观的关键驱动与根本保障。从国际视角看,西方文化凭借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不断向我国渗透消费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试图冲击和消解我国主流文化价值体系。从国内情况看,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差异显著,催生出多样的文化思潮。部分非主流思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可能引发社会价值共识的弱化与认知秩序的紊乱。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强化理论武装,让青年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在各种思潮碰撞中明辨是非,以坚定信念扛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的文化工作者严格遵循党性原则,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青年,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体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及新媒体平台的阵地作用,在文化创作与传播等各个环节中坚持正确导向,推出更多体现时代精神、彰显中国力量的优秀文化产品,帮助青年全面理解文化主体性的深层内涵,提升青年对文化主体性的政治认同。
聚焦价值塑造,筑牢文化根基,深化青年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认同,引导青年在复杂文化生态中牢固树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自我认知与价值坐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中国文化主体性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已经浸润于中国人心中。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构建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继承革命文化,既是对历史的铭记,更能指引青年在复杂文化环境中坚定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时代栋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新时代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要结合时代特点和发展要求,自觉运用好“两个结合”,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让青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从而在复杂文化生态中明确自身文化身份与价值坐标,深化其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认同。
聚焦实践锻炼,促进知行合一,深化青年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践行担当,让青年学习理论的同时在实践中成长,真正肩负起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如果说思想引领侧重于通过理论学习,帮助青年建立文化认知的基础,那么社会实践就是让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行动的桥梁。前者强调内化于心,后者强调外化于行。实践活动不仅是青年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体验和认同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如参加志愿服务、深入基层调研等活动,既能帮年轻人认识社会,又能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西部计划”为例,青年在教育、医疗支援的过程中,不仅能助力地方发展,还能亲身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这种脚踏实地的经历更易让人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潜移默化地增强其文化认同与传承的使命感。
聚焦创新驱动,激发文化活力,深化青年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创造自觉,引领青年在数字化转型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新辉煌。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参与者,又是文化成果的阅卷人和未来继承人。青年与文化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青年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彰显自身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力,积极接受并不断推进劳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创新。[3]新时代以提升青年的文化主体性加强青年的价值观引领,要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机制、新形式,重视以新技术、新手段赋能文化创新创造,[4]培育文化新业态,为青年价值观的塑造开辟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实践平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强劲脉搏。青年作为时代浪潮中最具活力与创造力的群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鼓励青年打破思维局限,发挥创新精神,将创意灵感与前沿技术有机结合,在新兴领域开拓进取,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赢。例如,在科技创新领域,积极宣传中国古代科技智慧,同时展现当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成果,激发青年的创新热情;在社会公益活动中,鼓励青年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彰显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精神,让青年在实践中感受时代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聚焦全球视野,推动文明对话,深化青年对中国文化主体性的价值坚守,引领青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的交流,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重要指示为青年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方向。广大青年既要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与精髓,提升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又要契合时代潮流创新故事内容和传播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提升中华文化传播效能,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此,一方面,要鼓励青年研读中华文化经典、投身文化实践、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深化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另一方面,利用国际媒体平台、社交网络等渠道,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价值理念,提升中国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引导青年树立全球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文化主体性是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之一。但是,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绝不能放弃自己的文化特性,应当坚持以我为主、取长补短,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自身的鲜明文化特性。[5]如此,青年方能在复杂文化激荡中掌握主动权,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对历史文脉的创造性延续,也是对当前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对人类文明新局的主动开创,在引领青年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充分发挥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引领作用,助力当代青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正确的价值导向、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的精神风貌,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课题“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和2025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时代中国文化主体性对青年价值观的引领效能与推进策略”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SGH24Y2178、25ZD03)
注释
[1]桑明旭:《论文化主体性的现代化基础》,《湖南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
[2]梅景辉:《文化主体性的价值维度》,《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0日,第15版。
[3]王振:《巩固新时代青年工作中的文化主体性》,《思想教育研究》,2025年第1期。
[4]燕连福、何佳琪:《新时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目标旨归、面临难题与推进路径》,《教学与研究》,2025年第2期。
[5]李蕊:《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深刻内涵——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6期。
Cultivate Youth Values from Enhancing Cultural Subjectivity
Zhang Xiaoqiong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youth values are facing the impact and challenge of multiculturalism. Some young people are falling into a deep-seated crisis of the disorder of the value evaluation system, such as the blurring of value coordinates, the disorder of the meaning system, and the weakening of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subjectivity is a unique value concept and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demonstrated by a country or 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It is an existing state that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countries and nations and has distinc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positions. It is an ideological barrier that can resist the nihility of value. We should further play the cultivating role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in ideological guidance, value shaping, practical exercise, innovation-driven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youth values.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culture, cultural subjectivity, youth values,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