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交投活跃、信心充盈的资本市场是新形势下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当前,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发展势能不断积聚,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信心偏弱等挑战。提振资本市场活跃度与信心,需在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协同发力,形成以有效的监管机制、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以及高质量的信息披露为支撑的体制机制合力。对此,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监管框架,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发展,加强资本市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资本市场 交投活跃度 投资信心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8.008
【作者简介】郝颖,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国资国企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公司财务、资本市场与财务会计。主要著作有《大股东控制下的中国上市公司投资行为特征研究》、《资本投向、利益攫取与挤占效应》(论文)、《大股东控制、集团内部资本市场运作与公司现金持有》(论文)。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新挑战,资本市场以其在提升创新引领效率、促进产业和金融高水平循环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展现出强大经济支撑力。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是推动资本市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发展,并就提高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提振资本市场信心等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2023年7月,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召开会议,明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4年7月召开的二十届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强调,要“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2024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这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安排充分体现了提振投资者信心和资本市场活跃度在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为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防风险、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国内需求不足、外部环境复杂动荡的背景下,我国应如何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和构建坚实的“市场底”,有效发挥资本市场功能、提升资本市场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本文将从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制机制的视角出发,在深入分析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及其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探讨提振资本市场活跃度与信心的关键问题和内在机制,并提出构建交投活跃、信心充盈的资本市场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资本市场发展的主线和挑战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资本市场正逐步走向成熟。现阶段,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正加快形成契合实体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复杂情况的多层次市场新业态。2024年,我国科创板改革稳步推进,以资本市场独特的风险回报机制为契机、以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要着力点,强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效能。从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出发,借助一揽子改革举措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领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提供支持。科创板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将进一步提高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精准性和包容性,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支持,更好服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此外,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动金融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资本服务的覆盖面和支持效率。截至2024年末,北交所上市公司数量达262家,总市值达5386.93亿元,全年共有23家新公司登陆北交所,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217%。总的来看,从2019年设立科创板、随后改革创业板,到2021年合并深市主板与中小板、设立北交所,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正逐步发展完善,各板块间有机联系不断加强,资本市场金融资源配置枢纽功能的发挥更加充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显著增强。
资本市场发展势能不断积聚。自2023年正式实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势能不断积聚,呈现积极而深刻的变化。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证监会”)数据,2024年,A股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不断提升,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A股市场全年披露并购重组交易2131单,并购重组市场活跃度持续上升。此外,依法从严监管是2024年资本市场工作的基调之一。首发上市新申报企业现场检查以及现场督导覆盖面从先前10%左右大幅提高到不低于1/3,全年办理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各类案件739件,从严监管的惩防体系正加快完善。
在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下,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获得感持续增强。继2004年和2014年之后,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即资本市场新“国九条”。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旨在聚焦权益市场,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打通股权资本市场资金的需求端和供给端,助力经济结构转型。随后证监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修订若干配套制度规则,形成“1+N”政策体系。特别是,在资金供给端,压实上市公司主体责任,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让广大投资者更好地分享资本市场的发展成果,以提振市场投资者信心。例如,证监会发布一系列旨在提高投资者回报水平和投资积极性的“现金分红指引”,进一步推动提高分红水平、提升分红频率,从而更好稳定投资者预期,提高资本市场活跃度。
资本市场发展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信心偏弱等挑战。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增长动能不足、增速放缓。在外部经营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内部经营不确定性增多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目前我国股票、债券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商品期货交易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市场竞争力正不断提升。然而,还需意识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等挑战,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正由发展总量问题转变为发展质量问题。融资端结构尚不完善,服务科技创新效能尚显不足;投资端资金分配短期化、资产配置保守化、资金稳定性较差等问题阻碍了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2024年,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共发行各类债券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然而,债券市场的火爆态势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投资者对风险资产信心的降低,其结果是投资者偏好将资金分配至保守投资,从而导致债券收益率下滑,2024年12月,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跌破2%。短期来看,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增强投资者信心的有力工具,通过一揽子政策工具充分调动投资者积极性势在必行;长期来看,提高人民生活福祉,推动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转型升级有助于强化投资者的支持和信任,真正做到吸引资金、留住资金。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规模体量、主体多样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辐射到资本市场,影响了资本市场的活跃交易。我国资本市场走势与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态势息息相关,巩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是提振市场信心的根本。现阶段,公共卫生、地缘政治及气候环境等领域问题频发,外部输入性风险不断升级。例如,特朗普政府施加的关税政策及出口禁令,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性,不仅加大了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的难度和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投资者对关联行业上市公司的投资信心。此外,内部风险因素与外部风险叠加交织,使得资本市场发展面临复杂多变的形势。近年来,上市公司违规减持乱象频发,公司内部人员利用内幕信息获利的负面报道不断涌现,降低了市场投资活跃度;投资回报率偏低、信息披露质量较差、投融资相对不平衡、长期资金入市难等问题,阻碍了良好资本市场投资生态的形成;权益市场较高的估值波动性,以及市场的持续震荡,不利于塑造强劲的投资回报预期和激发投资活力。
提振资本市场活跃度与信心的关键问题
当前,中国经济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发展目标,资本市场力量必不可少。推动经济回稳向好、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和激发居民消费潜能离不开一个健康、活跃的资本市场支持。何谓“活跃的”资本市场?从其特征来看,其本身应对市场信号反应准确迅速,市场资金流动积极踊跃,投资者信心高涨,投资市场人气旺盛。然而,活跃仅仅是资本市场的外在表征。本质来看,要建设一个具有内生增长动力的资本市场。宏观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效能,可以通过上市公司向资本市场传导映射,因此资本市场的交投活跃度和信心波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变革的周期性特征和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要激活金融市场的潜能,则要培育资本市场活力、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实现以金融要素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市场活力的释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是‘国之大者’,关系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金融强国建设离不开强大的现代金融体系的有力支撑。在兼具合理性和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中,分工协作、完备有效的资本市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构建完善与金融要素发展相契合的资本市场体系,是实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所有世界金融强国均拥有体系完备、健康有序的资本市场。建设一个开放、规范、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科技创新,而资本市场在助力企业培育核心科技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法治环境,而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完善的重要保障;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国家间深度合作,而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以及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提升金融要素资源全球定价能力的关键;金融高质量发展需要维护金融安全,而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机制,是夯实建设金融强国安全基础的有力保障。锚定金融强国建设目标,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功能和作用,需从投资端、融资端、交易端综合施策、协同发力,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多措并举汇聚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在投资端,需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提高投资者参与度和获得感。投资端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而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是深化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的重要一环。作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中长期资金在稳定市场投资预期和提振投资者信心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2024年9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长期资金入市等一系列重点工作安排;随后,2025年1月,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进一步聚焦公募基金以及商业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具体的方案举措。当前,散户投资者仍然是A股的主流群体,这导致资本市场存在波动性高、效率低等结构性矛盾,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受困于市场定价效率低下、系统性风险积聚等问题。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有助于形成以机构配置为支撑的良好投资生态,同时加快资本市场机构化进程,有助于加强稳市机制建设。
我国在投资端的资本市场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25年3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的前期试点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3月4日批复再新增600亿元,为资本市场带来实实在在的中长期增量资金。此外,以境内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为例,2024年我国全年共发行169只ETF,发行规模合计为1217.31亿元,处于历史较高水平;存量ETF总数达到1046只,存量ETF的总规模达到3.7万亿元,较2023年年底增长了1.7万亿元。在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政策的引领下,ETF配置展现出巨大的创新发展潜力,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的同时也更加便利地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成果与投资者共享。然而,中长期资金不足仍是制约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截至2024年底,我国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仍不足15%,低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超过20%的水平。因此,制定相关投资者认定规则,优化投资端交易监管,完善各类资金持有者对衍生品使用的限制,丰富金融衍生投资工具和指数投资基金等产品,有助于引导各类中长期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稳步提高权益投资比例,提升资本市场景气度和活跃度。
在融资端,需重视发展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提高融资便利性,增强市场活力和韧性。融资端和投资端是资本市场功能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提高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质效,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群体,需抓好增量优化,不断提振投资者信心,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随着新股发行规则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股权融资呈现新的发展趋势,监管部门要严把资本市场入口关,推动金融资源向创新型中小企业倾斜,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实体经济。2023年7月,证监会召开的2023年系统年中工作座谈会强调:“科学合理保持IPO、再融资常态化,统筹好一二级市场动态平衡。”2024年,全年A股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首次公开募股)融资金额为673.53亿元,较2023年下降81.11%。在A股IPO市场供应趋紧的大环境下,北交所凭借其独特的定位和服务中小企业的功能,助力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2024年共有100家公司通过IPO登陆A股市场,其中北交所公司有23家;A股市场共有59家公司上会审核,其中北交所公司有26家。中国资本市场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融资渠道,推动资本市场向服务国家战略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转向聚焦。随着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增强,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加,对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愿景产生积极效应,有助于切实增强居民的投资获得感,从而推动形成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与居民消费意愿增长的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还需重视盘活存量,提升资源配置效率。资本市场的重要定位在于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提升存量资产的资源集聚效率,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资金周转和配置能力,增强消费者投资信心,盘活消费市场,刺激消费增长,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质效。此外,并购重组也是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市场工具,《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等规则的出台,凸显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资源集中以及跨行业并购的重要性。将资源适时向服务科技创新的上市公司倾斜,有利于形成优势产业集群。随着产业动能的有效激活,优势企业将协同重组低效企业的产能,这不仅可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还可以精准释放产业需求,进而支撑扩大内需,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经营表现低下、缺乏增长活力的企业不仅难以吸引资金入场,还会损害资本市场投资活力,进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收益预期,长此以往不利于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的发展。2024年,55家上市公司平稳退市,优胜劣汰、竞争有序的资本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这有利于激发融资端主体的活力,提高资本市场资源分配效率。
在交易端,提高交投活跃度是核心,优化交易监管以实现风险防控和维护市场稳定是关键。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有吸引力的回报、提高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是提高资本市场交投活跃度的必要手段。当前,我国面临居民财产性收入结构失衡的问题,股息和红利占比偏低。提高居民配置权益资产的意愿和比例,需提升投资者回报预期,激发股票市场的活跃度。资本市场新“国九条”明确指出,要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2024年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鼓励合理提高分红率,增强投资者获得感;2024年12月,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对沪、深市场A股分红派息手续费实施减半收取的优惠措施。2024年全市场分红达到2.4万亿元,市场的分红回购已远超IPO、再融资和减持的总规模,上市公司分红的积极性显著提升,回报投资者的意识逐步强化。
另一方面,沪深交易所推出一系列交易端改革务实举措,旨在提高投资者操作便捷性、优化制度供给。例如,碎股交易制度、盘后ETF交易、将大宗交易纳入ETF互联互通以及进一步宣导落实监管规则等,有助于推动板块估值提升以及提高投资者信心。此外,交易所推出一系列降低交易成本政策,直接提高了投资者积极性。例如,自2023年8月28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实施减半征收;沪深北交易所进一步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等一系列增量政策的实施,反映出旨在提振投资者信心的相关政策正紧密部署和加快推进。资本市场交易端的改革,有助于降低投资者交易成本及减少资本市场交易摩擦,确保利润直接让与投资者,提升市场主体投资信心。从需求端来看,交易需求的增长短期内离不开一揽子政策的帮扶,交易端改革既注重交易成本的降低,又着眼于交易监管的优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本市场投资吸引力。
交投活跃、信心充盈资本市场的内在机制
当前,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面临国内外多重挑战,内部风险因素与外部不确定性共存。作为支持产业结构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活跃的资本市场是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目标的关键要素和重要途径。提振投资者信心、构建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不仅是推动资本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举,还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有助于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推动形成有效的监管机制。构建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在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离不开完善的政策监管体系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动态监管和持续监测。当前,我国正处在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融资端不同企业的内在需求存在较大差异,与之相应各种应对风险挑战和激发投融资端主体活力的政策支持工具日益丰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是形成并巩固市场回升向好势头的关键所在,也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在上市公司的广泛渗透和普遍应用,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相关业务的初创公司、平台公司等迅速发展和成长,智能“云投顾”、智能分析等工具在激发投资者积极性和活跃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技术应用在促进资本市场信息流动方面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具备科技要素的技术平台的发展,资本市场各个主体间金融风险传播或将加剧,加之金融市场业务本身的固有复杂性,使得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变得尤为重要。
强本强基离不开严监严管。保持资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亟须财政与金融政策的相互协同,在这一过程中,合理的金融激励机制和有效的风险承担机制形成合力,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运行中的信息冗余和风险累积,优化融资端资本市场金融资源分配以及相应资金来源,从而通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一途径,提高投资者的投资分红预期及其稳定性,推动形成资金“愿意来、留得住”的市场机制。构建和完善有效的资本市场监管机制,不仅能从制度层面提升对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威慑效应,使其自觉遵从市场规则,还能以严肃打击虚假信息披露、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为基本着力点,构建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并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推动新模式、新业态、新态势的不断涌现,提高投资者信心,培育资本市场活力。
建立健全投资者保护制度。构建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机制,坚持全力保护投资者的鲜明导向,是加强资本市场法治建设、践行“金融为民”理念的关键,也是提高资本市场参与度的基础。我国资本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的特征,决定了这些投资者是构建交投活跃资本市场的关键力量,在提高资本市场景气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其中明确提出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是提高市场公平度和增强市场投资信心的基石。一是全力保障投资者维权渠道。随着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一些上市公司出现自身质量不高、上市目的不纯等问题,违背了公众公司服务公众的基本认知。侵占投资者利益、损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案例时有发生,一系列经营违规行为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和市场活跃度。我国中小投资者数量众多,其维权质量高低和维权渠道是否畅通,决定着其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国对于资本市场投资者的保护力度明显增强,一系列配套措施,如代表人诉讼、股东直接诉讼、示范判决、投资者服务中心、先行赔付等机制的落地实施,大大提升了投资者的维权效率。资本市场连接着上市公司和投资者两大群体,当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时,畅通的维权渠道能实质性化解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并进一步约束和限制上市公司的行为,提高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积极性。
二是多部门多主体协同发力,共建守信诚实的资本市场生态,以保护投资者权益为抓手构建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投资者是市场发展的主体,是资本市场资金的重要来源,只有将投资者保护贯穿资本市场各个主体的服务框架、制度发展和生态体系建设的全流程各方面,才能真正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政府、行业机构、上市公司、监管部门、投资者等多方主体共同发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提高资本市场活跃度。政府需连同相关部门打造符合投资者实际需要的产业运营模式,提高资本市场活力;行业机构需改进服务质量,提高投资者满意度;上市公司需提升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以自身经营质量的提升带动投资者积极性;监管部门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进一步丰富和优化稳市政策工具,营造诚信合规的市场生态,提高投资者信心;投资者需运用好手中的维权工具,增强识别高质量上市公司的能力。
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信息披露。信息披露已成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重要的互动方式。当前,我国经济逐步回稳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恢复,面对强劲的市场发展潜力,如何进一步提升投资者信心,提高资本市场吸引力,成为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2025年3月14日,沪深证券交易所均发布有关信息披露工作评价方面的自律监管指引(以下简称《评价指引》),强调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缓解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任契约、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关键一环。准确、真实的信息披露不仅向资本市场公开了上市公司的“成绩单”,也是督促上市公司履行关键主体责任、回报投资者的重要抓手。
一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和治理能力。准确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在事前防范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并通过事后追责、公开处罚等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严格审慎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其内部控制质量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不仅进一步提高了上市公司虚假信息披露的成本,还使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财务真实性的判断更加准确,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上市公司竞争和发展生态。例如,《评价指引》强调,将信息披露真实性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维度,进一步充实重大负面事项清单,对于多次出现信息披露差错情形的,加大减分力度。这一系列增量举措有助于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督促上市公司提升其自身治理水平,以应对透明化市场下的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审查,最终刺激投资者资金入市,夯实活跃资本市场的基石。
二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有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作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真实有效的信息披露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展示其经营状况和投资潜力的机会,而公开、透明的信息也为投资者的决策提供了更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降低投资风险,是提振投资者信心、重建市场与投资者之间信任的重要抓手。真实且准确的资本市场信息披露不仅能帮助上市公司赢得投资者的信任,提高投资信心和市场景气度,还有助于实现公司与投资者间的信息交互良性循环,提升资本市场的投资价值。上市公司通常通过投资者互动平台、公司实地调研、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及路演活动等途径与投资者交流互动。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公司通过积极回应投资者真正关切的问题,着重展现其对投资者的重视程度,从而增强投资者信心。上市公司通过不同渠道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活动,也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关注度,并能以此为契机充分展现上市公司的内在投资潜力,促进资本市场信息与投资的良性互动,提高公司的投资价值。
构建交投活跃、信心充盈的资本市场的实践路径
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资本市场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实现资本市场融通金融与实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科技创新的必然要求,其中,提高资本市场活跃度、提振投资者信心将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需从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监管框架、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及完善交易制度、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发展、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交投活跃、信心充盈的资本市场。
进一步完善法律和监管框架,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首先,进一步加强维护投资者权益的法律保障。稳定的预期收益回报是构建交投活跃资本市场的核心内容,减少对投资者收益的侵占对于提振投资者信心尤为重要。我国现已出台一系列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均对投资者保护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保护投资者权益提供了基本的法律指引和框架。然而,在稳定投资者预期和塑造稳定的市场投资收益方面,仍需进一步细化。一是制定投资者回报预期管理细则。要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进一步制定上市公司投资预期管理的细则,明确上市公司如何科学确定并适时向投资者群体传递股票投资预期回报率等信息,并明确相关信息披露的制定程序、内部控制标准和合规管理要求,降低企业在投资者回报预期管理中的不确定性。二是严格监管投资回报波动性较大、证券异常波动等情况。从长期来看,较大的投资回报率方差使得投资者难以预估证券投资回报预期,股市的“赚钱效应”不足,将损害投资者信心。因此,为提升投资者资金入市意愿,有必要进一步构建完善的事前监管与事后惩治制度体系,强化上市公司对维持稳定投资预期估值的责任意识,以高质量信息披露为抓手,推动上市公司开展回报预期管理工作,进而增强投资者信心并提升其投资满意度。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真实有效的信息披露是保障资本市场活跃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的长效机制的核心内容。一是压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第一责任和中介机构“看门人”的责任,坚决打击信息披露不实等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退市制度等的优势,通过暂缓上市、立案稽查等手段有效发挥监管震慑效应,构建优胜劣汰的资本市场生态格局,真正提升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和上市公司可投性。二是以各板块市场的服务属性为引领,完善相关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并加强各板块相关核心信息披露要求。例如,进一步强化科创板服务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的属性,并加强科创板上市公司对研发投资明细、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发明专利等指标的披露要求;强化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属性,加强对上市公司在技术、产品和服务等层面的信息披露要求,以发挥其独特优势,巩固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平台的基础性定位。
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活跃的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作为支撑,而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构建交投活跃的资本市场,需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完善资本市场交易制度,为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增强投资者对企业发展的信心。
一是在投资端,优化投资者结构,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入市,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供给。进一步出台相关的增量政策,完善适配中长期投资和机构投资者的基础制度,为保险、公募基金、理财、养老金等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提供更多的激励机制和税收优惠政策,适当降低机构投资者准入门槛。进一步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供给,持续发展股票ETF、指数衍生品、场内衍生品等金融产品,个性化定制适配不同投资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交易灵活性,吸引投资者资金入市。
二是在融资端,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功能。以发挥资本市场的财富管理和配置功能为导向,对上市公司再融资行为进行严格监管,为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便利的通道。拓宽并购重组、回购股票等方式的实现路径,在现有“并购六条”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相关激励机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上市公司转板制度,疏通公司在不同板块间转板的通道,创新费用减免、携码转板等手段。进一步丰富融资工具,完善资产证券化业务、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等产品,盘活低效金融资源,多措并举提振投资者信心。
三是在交易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础交易制度。完善做市商制度,适当放宽做市商准入条件,清晰划分做市商交易与常规市场交易的边界,确保交易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提高做市商价值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报价的准确度,增强投资者入市意愿。优化融券制度,加强对限售股出借等行为的监管,规范战略投资者行为,落实完善转融券“T+1”等逆周期调节政策,降低中小投资者在融券业务中的信息劣势。优化证券涨跌停幅度限制规则,为主板上市的优质公司适度开放更高价格涨幅。进一步探索投资者交易费用减免规则,降低证券交易经手费和佣金费率,适当延长股票、债券市场交易时间,增强交易便利性和畅通性,提高投资者活跃度。
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发展,加强资本市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数字全球化时代,资本市场正面临着由数字技术发展而催生的一系列新变化新形势,强化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有助于构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数字化交易机制,也是提升资本市场运作效率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的关键路径。在此过程中,以资本市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着力点,加强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价格发现,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以增强投资者市场体验,是提升数字化赋能资本市场发展的关键。
一是加强数字技术赋能资本市场价格发现。提升资本市场投资活跃度,需强调资本市场筹资和投资的双重功能,充分提升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和价值培育能力。其中,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上市公司更好地协调和利用复杂的市场信息,以促进更多公司特质信息融入证券价格。信息是价格发现的前提,踊跃流动的资本市场信息是提升投资者信心的基础。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上市公司智能分析数字平台,通过企业间平台合作和信息互助等方式,强化数字技术支撑能力,利用新型数字技术重构和优化企业业务流程,促进信息交互,提升平台运作效率和信息流通效率。支持企业加大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关键领域的投资,通过新技术推广,以优势企业的先进经验带动整个资本市场信息流动增加和质效提升,提高投资信息可及性和投资者获得感,提振投资者信心。
二是构建数字化监管体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多样化以及跨市场跨境交易的复杂化,传统监管体系下算力不足、网络安全风险频发等问题的出现,降低了资本市场投资的积极性,并为资本市场风险监管带来了新挑战。因此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监管效能、丰富监管手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要充分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统一的资本市场智能化数字监管平台,有效整合各公司各部门的信息资源,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数据共享和互通,努力营造有利于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要增加数字技术建设研发投入,通过算法手段提取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信披违规等行为的线索,并预测潜在风险,进一步提升执法的有效性,真正做到保护投资者权益,提高投资者参与市场的意愿。
三是创新数字技术应用以增强投资者市场体验。可投性较高的资本市场生态离不开操作便捷、指引性强的市场服务供给。一方面,要强化数字赋能,深化场景创新,通过提供更多便捷的新技术应用吸引投资者。例如,借助数字模型算法,创新智能投顾的应用场景,从投资理念和操作方法等方面,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定制个性化资产配置决策建议,提升投资者获得感。另一方面,要紧扣投资者实际“需求点”,布局新技术应用以优化投资体验,消除投资壁垒,优化投资服务效能。延伸服务触角,通过数字技术分析影响投资者资金入市的障碍,超前布局相关技术应用,促进投资流程和渠道的便利化,增强主动服务投资者的意识。
扩大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推动中国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中融合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构建交投活跃、信心充盈的资本市场,需要着力提升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市场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离不开制度型开放的引领作用,要不断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主动学习国际资本市场先进规则和经验,吸引优质外资参与资本市场,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一是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开放水平。拓展境内外市场互联互通,稳步推进“跨境理财通”等境内外互联互通业务试点,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可选择的交易场景。鼓励公募基金加速ETF海外布局,进一步扩大沪深港通股票标的范围,深入推进产品、市场跨境联通,推动中国资产价值向上重估,提高资本市场景气度。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拓宽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公司进行境外上市布局,提振投资者信心。进一步推动A股通过加入“明晟”“富时罗素”等国际化指数提升国际知名度,加大对上市公司海外市场发展的宣传和报道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上市公司与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沟通合作,提高资本市场的投资吸引力。
二是主动学习国际资本市场先进规则和经验,深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制度框架,提高境内外互联互通框架的透明度和可视化程度,不断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采取渐进式开放的方式,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公平的交易环境。例如,与美国、英国等西方成熟资本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结构呈现“机构占比低”的特征。因此,要进一步加大稳健型资金入市的支持力度,推动高质量资金供给和交易机制的完善。此外,推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金砖国家、东盟国家在资本市场规则衔接和开放领域深化务实合作,主动参与回报投资者等议题的磋商,为提升投资者活跃度广泛汲取世界经验。
三是吸引优质外资参与资本市场。吸引优质长期资金投资境内上市公司,引导外资在境内A股发行上市,有助于向世界展示中国资产,增强境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外资政策,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化的资产配置工具和风险对冲产品,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样化的债券、基金、期货等产品。提高资本市场投融资便利性,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的准入条件和门槛,适当放宽境外投资者在华投资经营的审批和经营限制,形成境外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带动境内投资者信心提升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3,《人民日报》,8月20日,第3版。
《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2024,《人民日报》,4月15日,第18版。
《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报告(2024)》,2024年5月21日,http://www.zqrb.cn/toufu/toubaodongtai/2024-05-21/A1716259020061.html。
《中信证券丨中国资本市场深度研究:产投新趋势》,2024年8月14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7323525217114411&wfr=spider&for=pc。
毕马威,2025,《以金融开放促创新,以金融创新助开放》,3月25日,https://assets.kpmg.com/content/dam/kpmg/cn/pdf/zh/2025/03/promote-innovation-through-financial-openness-support-openness-with-financial-innovation.pdf。
傅穹,2024,《授权资本制的中国运行机理》,《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Construct Capital Markets with Active Trading and Full Confidence
Hao Ying
Abstract: Establishing capital markets with active trading and strong investor confidence represents a critical initiative to promot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under emerging conditions. Currently, China's capital markets have witnessed continuous expansion in both scale and trading volume, with growth momentum steadily building up. These developments are acting as critical growth drivers for the nation's economic recovery. Howeve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still faces a set of challeng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ffective demand and weak investment confidence, etc. Boosting the prosperity and confidence of capital markets requires joint efforts across investment, financing, and trading, underpinned by an institutional synergy that integrates effective regulatory frameworks, robust investor protection mechanisms, and high-qual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t is suggested tha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further refine 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s to enhance the inherent stability of capital markets, further deepen comprehensiv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reforms in capital markets and improve their underlying trading mechanisms, strengthen digital empower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 within capital markets, and expand high-standard institutional openness in capital market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apital market, vibrancy of trade, investor confidenc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