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追光青年
首页 > 原创精品 > 成果首发 > 正文

以筑牢经济基本面根基引领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虽面临外部冲击与内部增长动能调整的挑战,但同时也呈现韧性特征:国内先进生产要素竞相迸发,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结构转型取得进展,结构红利持续释放。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底气足,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能够有效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未来应在稳固经济基本面的同时,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与创新突破。

【关键词】经济基本面 消费驱动 结构转型 新质生产力

【中图分类号】F832.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8.003

【作者简介】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工作组专家。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主要著作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转型和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和驱动机制》、《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传导机制与宏观调控研究》、《一带一路:区域与国别经济比较研究》(合著)、《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40年》(合著)等。


引言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外部不确定性对中国经济构成持续挑战。与此同时,国内社会预期偏弱、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长面临一系列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承受着较大压力。一方面,国际环境冲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我国进出口环境不确定性加大,激进关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挫伤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信心;另一方面,国内经济需求相对疲软,消费与投资增长乏力,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受到制约,直接影响股市走势。经济基本面是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石,经济运行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者的收益水平和信心,从而对资本市场的长期表现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经济面临外部冲击与内部增长动能调整的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国内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供给端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需求侧一系列结构性优化趋势逐渐凸显。总体而言,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底气足,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变,能够有效支撑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先进生产要素竞相迸发,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生产要素的内容范畴和结合方式直接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要素的提质增效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方向。先进生产要素的充足供给、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基本保障。当前,我国先进生产要素竞相迸发,要素间组合方式不断扩展,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顺畅流动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科技创新展现强劲动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实现自主化,突破“卡脖子”的技术封锁,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显著。国产芯片通过堆叠技术实现性能的大幅提升,国产软件和操作系统逐渐完备,存储颗粒质量和规模进入世界前列。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系统推进,一系列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部分领域实现从“追赶”到“领跑”的突破。2024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基础研究经费同比增长10.5%,授权发明专利104.5万件,同比增长13.5%,专利创造质量持续提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2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7月,中国的热点论文占世界总量的48.4%。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程度不断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产业升级的需求引导科研技术攻关方向,而技术革命性突破会促进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牵引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创新成果只有转化为产业动能,将科技研发与产业升级相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重构产业竞争优势,才能使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2024年我国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到53.3%,科技创新成果正持续塑造产业发展优势。

劳动人口基数庞大,人力资本优势不断凸显。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先导,供应链的进步以人才链的建设为依托。高技能的人才储备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塑造了我国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人力资源优势。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通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培养体系,有效推动了社会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本积累。当前,我国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口数量不断提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5亿人。从2013年到2023年,我国研究生毕业生数从51.36万人增长到101.48万人,翻了将近一番,其中毕业博士生数从5.31万人增长到8.71万人,增长了约64%。2024年10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在产业升级中的重要任务。通过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产业工人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衔接,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教育强国建设将人口规模巨大的特征转变为人才储备丰富的优势,使人才培养与生产力进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宏大的科技人才队伍,[1]为我国经济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从2012年到2022年,我国理学和工学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从21.87万增长到35.79万,增长了约64%,其中理学和工学博士毕业生人数从2.77万增长到4.72万,增长了约70%。一批又一批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才投身于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为我国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不断注入新活力。202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到724.10万人年,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从2013年的249.40万人年增长到2023年的481.67万人年,翻了将近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办研究与试验发展机构人员数从2013年的238.79万人增长到2023年的458.90万人,也翻了将近一番。我国以两院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等为主体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量超过4万人。[2]2024年中国内地高被引科学家人数达到1405人,占全球20.4%,位居全球第二位。[3]

数据要素潜能不断激活,与其他要素协同效率提升。数字经济是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机,数字产业化为经济社会提供算力、算法和数据,产业数字化为产业全要素互联互通提供有力支撑。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正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与其他生产要素深度融合,改变了生产方式和运行效率。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据要素对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日益强劲。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约占GDP的1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9%,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网民规模增加至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规模巨大的网络基础推动数字消费市场蓬勃发展。我国加快建设以人工智能、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为主的新型基础设施,其前置效应不断释放,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数字生态进一步融合,成为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畅通要素流动的红利持续释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部署了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改革举措,《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法规文件相继印发,强调通过深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循环效能。当前,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邮政快递网和世界级港口群、机场群,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超过600万公里,跨区域的基础设施体系和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基本形成;5G基站、工业互联网、基础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信息传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商品生产和需求的有效对接,极大地降低了地理分割度,保障了商品和服务的高效率低成本流通。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制度层面,我国向纵深推进价格改革,全社会97.5%的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形成;针对一些隐蔽性、歧视性的市场壁垒,采取一系列措施遏制地方保护主义,持续提升市场整合度,商品基本实现自由流动。要素市场化的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以劳动要素为例,2014年我国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并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促进了劳动力要素跨区域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针对统一大市场中仍存在的“堵点”,我国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规范、保障作用,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健全要素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并促进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印发以来,要素市场化建设持续深化,劳动力户籍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高标准技术要素市场基本建立,数据要素立法与标准制定取得重要进展,各类生产要素的畅通流动和高效配置释放了更多的改革红利。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突破6.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1.2%。市场建设对技术要素流通和配置产生了显著的正向激励,有效推动了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为进一步推动先进生产要素积累和流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一要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投入,持续提升R&D经费强度,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突破技术瓶颈。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专利产业化率,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产业动能。二要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投身创新实践,进一步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为产业升级和资本市场注入活力。三要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完善数据要素市场化规则,促进数据跨行业、跨区域流动,提升其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效率。四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户籍制度,推动劳动力自由流动;健全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规则,优化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畅通要素循环,释放改革红利。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生产力布局不断优化

企业是实现要素增值的主体,是资本市场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以上市公司为代表的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资本市场的信心和预期。当前,中国正加速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清晰的路径指引和有力的政策保障。这一过程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还为企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广度与韧性兼具。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2024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制造业是体现国家创造力、竞争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制造业规模全球占比为30%,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规模化生产和完备的供应链网络,增强了我国对原材料、零部件及市场需求波动的适应能力,降低了对外依存度,可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导致的“断链”风险,构筑更具韧性和安全性的产业体系。服务业是当前我国第一大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6.7%,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增加就业的主要渠道。2013~2023年,我国服务业年均新增就业741万人。2019~2023年,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9%、12.3%和12.0%,直播带货、即时零售、远程医疗等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服务业加快培育新动能,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层级持续攀升。传统产业作为经济“压舱石”,其改造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我国煤炭开采、化学原料等传统行业利润总额与资产规模均居前列,在总资产利润率超10%的行业中,传统产业占比显著。这些行业不仅支撑着就业与经济稳定,更通过数字化、绿色化转型释放新动能。新兴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载体。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细化的八大新兴产业分类覆盖从通信技术到绿色环保等多个关键领域。2024年,高技术制造业增速达到8.9%,更多高科技属性的新产品加速出海,电动汽车、3D打印机和工业机器人出口分别实现了13.1%、32.8%、45.2%的增长。新能源汽车更是乘势而上,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产销分别达到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增长34.4%和35.5%,成为全球首个年度产能达产1000万辆的国家,全球占比突破7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未来产业的超前布局决定着长期发展主动权。工信部提出的六大未来产业方向,涵盖智能制造、量子信息、深海空天等前沿领域。尽管我国在部分领域尚处研发探索阶段,但不断涌现的技术突破将重构产业体系。创新引领的产业体系发展,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股价的稳步上涨并提高市场交易的活跃度。

生产力布局更加协调有效,区域发展平衡性明显增强。生产力布局是生产力系统在空间上的分布配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表现出沿海和沿长江的“T字型”生产力布局框架,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等城市群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核心,但广大中西部地区生产要素存在一定程度未被充分利用或外流至其他地区的情况,造成了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眼于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引导资金、技术、产业从东部向中西部、从中心城市向腹地、从城市向乡村转移,形成传统产业在区域间的梯度分布,依托不同区域产业基础和禀赋条件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集群、精准布局未来产业。同时,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全国统一大市场互联互通,实现不同区域在不同行业的精细化分工,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卡点,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部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和西部地区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形成互补格局,为企业拓展市场、降低成本创造了条件。在区域内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建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促进研发、制造、服务等供应链的聚集整合,形成兼具弹性专精和规模化生产的双重优势,筑牢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为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支持企业发展进而提振资本市场信心,一要强化产业体系创新引领,加大对传统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和技术研发补助,推动煤炭、化工等行业转型升级,提升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同时,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聚焦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完善产业链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支持量子信息、具身智能等前沿技术研发,增强企业长期增长潜力,为资本市场注入优质资产。二要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深化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资金、技术向中西部转移的激励机制,推动传统产业梯度转移和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中部地区承接先进制造业,西部地区依托自身优势资源发展经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升轨道交通线网覆盖率,打通区域间要素流动瓶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强产业跨区域布局能力。

结构转型取得进展,结构红利持续释放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经济需求结构发生一系列有利变化,与供给结构在动态演化中形成良性循环,使得结构红利持续释放。随着需求结构的持续优化,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重新配置,在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同时,也为资本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显。消费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2023年,消费、投资、净出口占GDP比重分别为55.7%、42.1%、2.1%,最终消费达73.46万亿元,其中居民消费51.21万亿元,增长率为9.3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6个百分点,贡献率达85.6%;2024年,受各种因素影响,最终消费增速放缓,达73.58万亿元,[4]增长率为0.16%,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5%。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居民消费占比约达70%,展现出较强的“稳定器”作用,可以说,我国规模大、增速快、潜力足的内需大市场是稳固经济的“压舱石”。

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耐用消费和服务消费占比上升。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实际增长5.1%。居民消费品类中,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9.8%,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增长10.8%,二者是居民消费提升的两大增长点。中国于2024年启动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大宗耐用消费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收入是消费的基础,21世纪以来,我国始终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2024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314元,相比于2000年的3721元,增长了10余倍,年均增速10.6%。自2009年以来,我国基尼系数开始缓慢回落,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也有所收敛,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中低收入人群对消费增长贡献逐步提高。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增长6.1%,高于平均增速5.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7年高于城镇居民,展现出较强的消费潜力。

产业投资高端化趋势明显,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行业投资增速较快。2019~2022年,高技术产业平均投资增速达到1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平均增速分别达到18.4%和11.4%,分别高于同期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平均增速的12.5个百分点和7.6个百分点。投资效率不断提升。从融资方面来看,我国信贷结构持续优化,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截至2024年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专精特新”企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分别为11.9%、13.0%和14.6%,远高于同期平均贷款增速。

外贸市场格局趋于多元化,出口产品结构迈向高端化。从全球市场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积极构建全球多元市场,2024年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在我国外贸总额中占比超50%,东盟等新兴市场对我国外贸市场贡献率近六成。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经从2018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达到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幅降低了美国关税对我国整体需求的冲击程度。从出口产品结构来看,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出口加快,继新能源电车、电池、光伏等产业后,3D打印、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产业又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服务贸易快速增长,2024年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额为16573.2亿元,增长7.4%;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9.3%、12.2%,体现出我国出口贸易的强劲动力。

整体来看,我国当前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各类要素正在有效汇集,释放出动能转化的增长红利,我们需要适应结构转型过程,以新发展理念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要顺应居民消费的新需求、新结构和新形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落实有关劳动者工作时长的标准与限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为居民创造充分的消费时间。酌情考量增加法定节假日、延长带薪年假日时长,保障带薪年休假制度实行。同时,要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合理设置旅游接待设施,升级改造旅游消费场所,推动消费高水平需求与高质量供给同步增长。二要强化投资结构的高端化导向。加大对高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资金支持力度,通过专项基金、低息贷款等手段引导社会资本投向“专精特新”企业和绿色产业。优化信贷结构,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提升对重大战略和薄弱环节的融资效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投资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为产业升级和资本市场提供优质标的。三要推动进出口结构多元化与高端化并举。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拓展新兴市场份额,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提升外贸抗风险能力。支持高技术产品出口,完善服务贸易发展政策,重点扶持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优化关税政策与贸易便利化措施,助力企业开拓全球多元市场。

结语

2024年,我国整体经济运行稳定,GDP同比增长5.0%,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3.5%、3.1%,对外贸易展现出较强韧性与活力,出口增长7.1%。资本市场向好发展,在一系列政策利好和资金面改善的推动下,各大指数均在2024年9月底出现了强势反弹并创下新高,市场成交量持续放大。2025年以来,伴随世界资本市场动荡,我国股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整体态势向好,科技股引领浪潮。以DeepSeek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冲击了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格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资产价值重估,阿里巴巴、腾讯、小米、比亚迪、中芯国际等企业表现亮眼,有效提振了资本市场信心。债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2024年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在市场和政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2024年第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呈现止跌回稳的态势,一线城市的新房和二手房价格均出现环比上涨,二线城市的房价止跌回稳,同比降幅有所收窄。

我国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保持了经济运行的总体稳定,并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结构转型的持续推进,为资本市场向好发展筑牢坚实根基。2024年,我国经济增速稳中有升,资本市场展现出较强韧性,股市基本面稳定、债券市场稳步增长,信心逐步回暖。经济基本面作为金融市场的锚,决定了其长期走势,而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红利持续释放,创新驱动发展潜力日益凸显,为资本市场提供了稳固根基。

未来,应坚持以进促稳,通过深化科技创新、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激活数据要素潜能和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推动产业体系升级与生产力布局优化。同时,聚焦消费升级、投资高端化和外贸多元化,进一步释放结构红利,增强企业盈利能力与市场信心。资本市场需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通过政策协同与改革创新,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只有在稳固经济基本面的同时,持续推进结构调整与创新突破,才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与内部压力,确保资本市场长期向好,提振社会发展预期,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金融繁荣的良性互动,助力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注释

[1]侯建国:《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求是》,2021年第24期。

[2]吴江:《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红旗文稿》,2023年第3期。

[3]《科睿唯安发布2024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遴选高影响力科学精英》,2024年11月19日,https://clarivate.com.cn/2024/11/19/highly-cited-researchers-2024/。

[4]国家统计局未直接提供此数据,作者根据2024年GDP增速以及2024年消费、投资对GDP拉动贡献度进行计算得出。

Guide the Capital Market to Healthy Development by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Economic Fundamentals

Zhang Hui

Abstract: Currently, although China's economy is facing challenges from external shocks and adjustments in internal growth momentum, at the same time, the economy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resilience: advanced production factors at home are emerging, and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re steadily developing;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industrial system is being accelerated, and the layout of productivity is constantly optimizing;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al dividends are continuously released. This demonstrates tha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a stable foundation, abundant advantages, strong resilience and sufficient confidence.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long-term favorable trend has not changed, which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long-term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apital market. In the future, while consolidating the economic fundamentals, we should continue to promote structural adjustment and make innovation breakthroughs.

Keywords: economic fundamentals, consumption-driven,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责任编辑:李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