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桥头堡”和“主心骨”,必须扛起政治责任,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人才培育等领域持续发力,为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建强组织堡垒,夯实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政策落地、凝聚群众力量的“神经末梢”。面对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复杂性,必须将组织建设摆在首位。一方面,要选优配强“头雁队伍”,注重从返乡能人、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干部,实施“学历提升+实践培训”双轮驱动,破解村级班子能力短板;另一方面,要完善“党建+网格”管理体系,推动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向田间地头延伸,实现组织触角覆盖到村组、党员作用发挥到农户。例如,浙江安吉余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党建融入生态产业发展,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千万元,印证了“强组织”方能“强发展”的硬道理。
聚焦产业振兴,激活乡村发展“新引擎”。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任务。基层党组织需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党建链”衔接“产业链”的融合发展路径。一是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压实粮食安全责任,通过党员带头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技术,筑牢粮食生产根基;二是深化三产融合,挖掘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潜力。例如,陕西延安梁家河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发展苹果种植、红色文旅产业,构建“产供销一体化”链条,带动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三是创新联农带农机制,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企业+村集体+农户”等利益共享模式,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创新治理模式,绘就和谐善治“新图景”。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基层党组织要以“枫桥经验”为借鉴,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一方面,完善“村民议事会”“乡贤理事会”等协商平台,通过“板凳会”“院落议事”等形式,让群众成为治理主体;另一方面,依托数字化手段打造“智慧乡村”,将党务、村务、服务“三务”纳入线上平台,实现矛盾纠纷排查、惠民政策落实“一网通办”。江苏徐州马庄村通过“党建+文化治理”,以党员带头组建农民乐团、开展家风评比,既丰富了精神生活,又化解了邻里矛盾,生动诠释了“文化润民心、治理见实效”的深刻内涵。
引育并举聚才,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生力军”。人才匮乏是制约乡村发展的突出瓶颈。基层党组织需构建“引、育、留”全链条机制:对外,打好“乡情牌”“政策牌”,吸引大学生、退伍军人、科技人才返乡创业;对内,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依托田间学校、技能培训班培养“土专家”“田秀才”。萧山靖江街道设立“助残暖心”共富工坊,为残疾人、脱贫户等创业者提供集住宿、培训、就业于一体的公益性服务,帮助残疾人在直播带货、云客服、货品打包等工作岗位上实现自食其力,让所有劳动者共享共同富裕成果。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场关乎亿万农民福祉的持久战。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更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奋力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作者:陈伟铭,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