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新动能,有助于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因此,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的融合是信息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同时需要避免简单叠加的“AI+”课堂,警惕其可能引发的情感稀释与风险。
在可为中把握技术赋能的创新方向
首先,通过人工智能让教学活动由“经验”走向“证据”,提高思政课的精准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手段,实现学情诊断、教学评价的精准化。例如,课堂行为分析技术能实时反馈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策略的动态优化。通过智能平台对课堂讨论内容的分析,教师可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调整价值引导策略,给教学装上“智能导航”;通过人工智能工具科学创建调查问卷,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需求;智能学情诊断系统可捕捉学生的认知特征与价值困惑,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建议,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盲点和兴趣偏好,实现教学从“基于经验驱动”向“基于数据驱动”的转型。
其次,通过人工智能让课堂资源由“浅表”走向“深度”,提升思政课的实用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搜集整理教学资源,并辅助进行内容的深度解读。例如,利用AI工具多维度深挖思政课教材中的典型教学案例,更好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并建设教师个人的教学案例库;通过实时抓取社会热点,提供社会“热点”与教材“经典”的融合思路,生成相关的备选讨论议题和材料,让思政课不仅讲得新,而且讲得精;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整合的优质思政课教学资源,为教师备课提供丰富的素材参考的同时,也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学习内容,满足学生多元的学习需求。
最后,通过人工智能让教学设计由“模板”走向“定制”,提升思政课的感染性。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结合学情分析和教学资源,协助教师设计有特色、个性化的思政课。例如,虚拟仿真技术为教学设计提供新的可能性,通过数字手段的加入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价值认同,在时空穿越中感受精神力量;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将理论文献转化为可视化知识图谱,使抽象概念具象为立体认知模型;通过个性化教学设计让课堂教学更有设计感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提升课堂质量。
在不为中回归教育本质的立德树人
首先,坚持内容为王,警惕空有形式的简单叠加。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因此技术的赋能必须服务于这一根本任务。技术赋能不应停留于工具层面的简单叠加,而应着眼于教育本质的深层变革,在保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探索人机协同的新型教育生态。过度追求或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被弱化,反而降低了效率和质量。同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可能存在理论表述偏差,在涉及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保持主体判断力,警惕算法推荐可能导致的价值观偏移。
其次,坚持价值引领,防范可能引发的情感稀释与风险。教育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互动与价值传递。尽管智能技术能提升评价效率,但标准化的机器难以替代教师个性化的人文关怀。在价值观引导、情感沟通等教育核心环节,必须保持教育者的人格影响与情感温度,避免技术理性对教育温度的稀释。
最后,坚持启发思维,杜绝代替或弱化学生的思维过程。人工智能技术不能代替教师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价值观培养方面。在批判性思维培育、社会实践体验等环节,应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而简化认知过程。教师要通过设置思辨性议题、组织现实情境探究,保持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锻炼,防止技术便利导致的思维惰性。
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间寻找平衡点
人工智能视域下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技术赋能与教育本质之间找到平衡点。教师应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智能教学平台等工具,推动技术创新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课的有效性。同时,教师更要专注于价值引导、情感沟通等核心使命,在课堂中形成“技术辅助认知建构,教师主导价值升华”的良性互动,既发挥技术优势,又彰显教育温度。
总之,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必须坚守思政课的本质,坚持守正创新、内容为王,真正实现以人工智能推动思政课启智润心、铸魂育人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在思政课中的协同价值,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者:韩语,呼和浩特市第六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