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为基层减负,势在必行,要做出样子,抓出实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才能让减负举措落地生根。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全党上下狠刹奢侈之风、抵制享乐主义,党风政风焕然一新,基层作风也有了显著改善。各级党组织要通过深入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认识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才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基层干部从思想上对减负有清晰认知,自觉向形式主义说“不”,把心思聚焦到干实事上。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作用,基层减负需靠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驾护航。中央八项规定为作风建设立下铁规矩,各级党组织也应以此为契机,持续完善配套制度。一方面,精简会议文件,避免层层转发、事事开会,减少无意义的“文来文往”,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脱身。另一方面,优化考核机制,改变过度依赖材料、痕迹的考核方式,多到现场看实效,多听听群众的声音,以实际成果论英雄。同时,建立减负监督问责机制,对搞形式主义、增加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通报曝光,倒逼基层减负从软要求变成硬约束。
检验基层减负成效,关键看基层干部是否能腾出更多精力服务群众,看群众的满意度是否提升。必须坚持系统思维和源头治理,通过数字化赋能和流程再造,打破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让基层干部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要强化服务导向,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减负成效的重要标尺,推动基层工作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服务”升级。基层减负做出样子,就要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把干部从繁杂事务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走村入户,为群众排忧解难,在乡村全面振兴、基层治理等一线发光发热,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基层减负带来的新风正气与贴心服务。(作者:程淑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