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是感知民生冷暖的“温度表”。近年来,党中央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进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枷锁”中逐步解脱。但减负绝非简单的“做减法”,而是要在厘清权责、赋能增效、正本清源中为基层治理注入源头活水,真正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服务群众。
减负之根,在于回归“为民初心”
基层减负的初衷,是让干部从“文山会海”“痕迹管理”的泥潭中抽身,把时间和精力投向田间地头、百姓炕头。形式主义的报表、台账、迎检如同层层叠叠的“茧房”,困住了基层干部解决问题的脚步。减负的要义,在于剥离冗余的“虚功”,让干部能扑下身子倾听群众“家长里短”,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唯有把减负的落脚点放在提升民生服务质效上,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
赋权之要,在于夯实“治理底气”
基层治理常面临“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权责不对等、资源不匹配、能力不足等问题交织。减负不能停留在“减文件、减会议”的表层,更要通过“制度赋能”让基层“腰杆硬起来”。进一步明确权责清单、推动管理权限下沉、优化考核导向,让基层在民生服务、矛盾调解等工作中“有职有权”“有章可循”。同时,数字技术的赋能不可或缺——打通数据壁垒、推广“一网通办”,用“算力”替代“人力”,让干部从“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转向“掌心里的民生服务”。
监督之效,在于构建“长效闭环”
减负不是一阵风,而需建立“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跟踪问效”的监督闭环。一方面,上级部门要摒弃“以材料论英雄”的惯性思维,更多采用“四不两直”的调研方式,从群众的眉头间、口碑中检验减负成效;另一方面,需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将干部的真实感受、群众的具体需求作为政策调校的“指南针”。唯有让监督成为破除形式主义的“利剑”,才能防止减负陷入“越减越负”的怪圈。
基层减负是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它需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的同频共振,需要制度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的相辅相成。当减负的春风吹散形式主义的阴霾,基层干部方能以“一身轻”的姿态,在乡村振兴、民生服务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答卷。
(作者:夏楠楠,浙江省泰顺县雅阳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