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不打招呼的调研为何赢得群众点赞

“不打招呼就调研”,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实则是对传统调研方式的深刻变革。长期以来,基层为迎接调研“层层踩点”的现象屡见不鲜。上级出发时要求随机,却又限定了范围;名义上不让陪,却又提前打招呼。基层单位为了展现最好的一面,不得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布景”,甚至出现了群演对台词、数据造假等荒诞场景。

这种精心编排的踩点不仅劳民伤财,更让调研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领导干部在“盆景”中看到的不是真实情况,听到的不是群众心声,决策自然难以精准有效。而“不打招呼就调研”,则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形式主义的脓包,让治理回归真实现场。

建立完善的调研机制。这包括明确调研的核心目标,即聚焦真实问题、听取群众心声,而非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在调研方式设计上,应建立“双随机”机制,即随机确定调研对象、随机选取调研时间,让基层单位时刻处于“迎检”状态,倒逼工作常态化。同时需制定刚性纪律,如调研组不得接受超规格接待,不得要求基层单位预先准备材料,让调研回归“四不两直”的本质要求。通过建立可量化、可追溯的调研规范,使“突击式”调研成为制度性安排,而非偶然性事件。

加强对调研成果的跟踪问效。调研发现的问题要实行清单化管理,明确整改责任主体与完成时限,避免“问题年年提、年年不解决”的现象。可借鉴一些地区经验,建立“问题整改销号制度”,对重点问题实施“挂牌督办”,整改情况与单位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定期组织开展“回头看”,对整改效果进行第三方评估,对敷衍塞责的单位严肃问责。这种全链条管理不仅让调研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更能形成“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成效评估”的良性循环。

营造鼓励说真话、报实情的氛围。对基层干部,要建立容错免责机制,对在调研中主动暴露问题、积极整改的给予正向激励;对刻意隐瞒问题、弄虚作假的严肃处理。对群众反映问题,要畅通线上线下反馈渠道,建立问题反映保密机制,对举报属实的给予适当奖励。当说真话成为共识,报实情形成常态,调研才能真正成为改进工作的“透视镜”、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作者: 陶梦露,泰顺县柳峰乡)

[责任编辑: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