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南省会同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总抓手,统筹推进人居环境提升、基层治理创新和乡风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实践之路。会同县先后获评全国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县、全省乡村振兴战略先进县,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先进县,成功承办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暨和美乡村建设湘西片区现场推进会,“五村联创”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领导和省委主要领导点赞,工作经验被中央、省、市权威媒体广泛持续推介。堡子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一、规划引领、片区联动,构建全域振兴新格局
规划先行塑格局。编制全域村庄建设规划,明确“两轴两带三片区”空间布局,将全县划分为7个示范片区,每个片区培育1个标杆村、辐射带动10个重点村。如,堡子镇黄旗示范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整合资金500万元,完成庭院修缮、水系治理和特色民宿建设,入选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分类施策补短板。针对不同村庄基础条件,因村施策推行“拆整建美”四步法,拆除危旧房23000平方米,整治乱堆乱放12000处,新建生态停车场56个、污水管网85公里,打造“一村一景”小微公园42处,推动连山片区“神农大健康产业园”、堡子片区“五村联创”、宝田片区“茶旅小镇”、朗漠片区“民族团结示范长廊”等差异化发展。
机制创新促长效。建立“财政奖补+村集体自筹+社会能人捐赠”多元投入机制,累计撬动社会资本1.2亿元。推行“红黄绿”三色考核制度,将环境整治纳入村干部绩效考核,2024年全域村庄“四无一有”(无垃圾乱倒、无污水横流、无乱搭乱建、无黄土裸露,有特色景观)达标率98%。
二、数字赋能、积分促治,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
搭建智慧治理平台。依托乡村“智”理平台,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为一体,推出“积分超市”和“村务通”APP,村民通过参与环境整治、纠纷调解等累计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或享受购物折扣,2024年累计解决民生问题2300余件,兑换物品11万余元,发放金融信贷800余万元。“积分超市”项目亮相第六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创新网格管理模式。推行“党员联户+数字积分”制度,将每个村划分为N个微网格,每个微网格配备1名党员网格员,负责收集社情民意、宣传政策法规、化解矛盾纠纷等工作,确保网格内事务“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建立“社会能人人才库”,聘请退休干部、村上达人担任“云端顾问”,突破地域限制,线上参与村级事务决策。
深化政务服务改革。在全县布设“24小时政务驿站”12个,实现医保社保、证照办理等47项高频事项“村级受理、县镇联办”。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扎实开展“数字技能”培训,内容涵盖智能手机操作、线上政务服务平台使用等,帮助留守老人跨越“数字鸿沟”,截至目前已培训1.2万人次。
三、文化铸魂、文明塑形,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革除陈规陋习。出台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倡议书,规范行为准则,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230个,推行“婚宴套餐不超过588元、丧事流程不超过3天”等新规,全县年均减少人情支出3000余万元。如,金子岩侗族苗族乡以“低彩礼、零彩礼、不收礼”婚俗改革为切入点,推动群众婚恋嫁娶观念明显转变,嫁娶费用平均下降近3万元,“低彩礼”“零彩礼”占比60%。
培育文化品牌。整合村级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42处公共空间,增设数字化阅读设备和非遗工坊体验区,构建“15分钟文化圈”。组建农民书画社、非遗传承队等186支文艺队伍,年均开展培训200余场、惠民演出1500余次。深度挖掘“高椅剪纸”“小市春晚”等非遗资源,开发剪纸文创盲盒、春晚主题研学路线,推动非遗技艺转化为旅游商品。创新打造“乡村文化节”“稻田音乐会”等特色IP,融合农耕体验、非遗市集、稻田艺术展等多元业态,其中“稻田音乐会”以大地为舞台、稻浪为背景,今年举办原创民谣演出,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达85%。全年吸引游客超12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24亿元,形成“非遗活化+文旅融合”的乡村文化振兴模式。堡子镇稻田公园在2025年省油菜花节活动期间,日均游客达3万人。
强化典型带动。构建“评-奖-学-传”四位一体示范体系,常态化开展“最美庭院”“好婆媳”“美家美妇”评选,创新推出“基础标准+特色加分”机制,将庭院绿化、家风传承、矛盾调解等纳入量化评分,建立“道德积分超市”71家,累计覆盖1.2万户家庭。通过“文明银行”APP实现积分数字化管理,推动村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43%,涌现出“婆媳调解队”“家风宣讲团”等23支志愿队伍,形成“一户带十户、十户带全村”的文明辐射效应。(作者:梁耀 朱云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