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浙江兰溪:文旅融合唤醒乡村的诗和远方

浙江省兰溪市作为“东方莎士比亚”李渔故里,近年来持续深挖李渔文化富矿,激活李渔文化基因,全力建设“李渔文化标识地”,打造了一批休闲经济新业态。在永昌街道的白墙黛瓦间,李渔风情街正以文化为墨,绘就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隽永画卷。当千年老街遇上李渔文化,一场文旅融合的实践让千年老街开始跃动新时代的脉搏。

以文塑旅,解码乡村全面振兴的文化基因

三百年前,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下“闲情何处寄,认真过此生”的生活美学;三百年后,这条以他命名的风情街,将文人雅趣与乡土烟火完美交融。10余名农创客联合打造的“乡创一条街”,既有共富工坊里的草木香,也有咖啡馆氤氲的拿铁香。节假日日均2万客流量的背后,是“土特产”变身“潮文创”的智慧,更是“千万工程”下文旅融合的生动注脚。从李渔的“砚田糊口”到如今的“诗与远方”,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让乡村不再是沉睡的故纸堆,而成为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土。这种创新,恰似李渔笔下“旧字催新字”的哲思——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

以旅彰文,激活廉洁文化的时代回响

再思李渔,他曾亲订《祠约十三则》,这是兰溪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一部“村规民约”。“不喝祠堂一杯水”的誓言穿越时空,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形成跨越古今的呼应。当游客驻足于《祠约十三则》前,廉洁文化已非空洞的说教,而是可触可感的乡约民风。文旅融合的深意,正在于让历史智慧照进现实——且停亭里的一盏清茶、诗路馆中的五百诗篇,都在诉说着:乡村全面振兴既要物质丰盈,更需精神澄明。正如李渔在战乱中坚守“砚田”,当代基层干部亦需以“脚沾泥土、肩扛重担”的姿态,在文旅场景中续写为民初心。

产城共生,擘画诗意栖居的未来图景

当500余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当慢生活景区成为都市人的心灵栖息地,李渔风情街给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永昌答案:用文化软实力锻造发展硬支撑。这不是简单的景观复制,而是通过延伸产业链条,让研学旅游、民宿经济、电商直播等新业态破土生长。昔日李渔“溪山清静且停停”的喟叹,如今化作文旅矩阵中的驻足点——在这里,游客带走的不只是土特产,还有对传统美学的重新认知;村民收获的不只是收益,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

站在李渔故居的梧桐树下,那句“顾此新旧痕,而为悠忽戒”的警言犹在耳畔。当文旅融合的春风吹遍兰溪,这条李渔风情街已然成为观察乡村全面振兴实践的窗口:它证明,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格局,更需“不将今日负初心”的笃定。如此,方能在时代的卷轴上,写下属于每个人的“闲情偶寄”。

(作者:范祎婞,浙江省兰溪市永昌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