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国主义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最鲜明的底色,集中体现为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科技报国三个维度。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变量。弘扬科学家精神,既是应对全球科技博弈的战略选择,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需要多措并举推动科学家精神落地生根,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彰显使命担当。新时代新征程,唯有厚植爱国情怀,方能凝聚起建设科技强国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爱国主义底色 科技强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家国情怀,推动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进步。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加剧和国内科技环境的复杂变化,需要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凝聚科技工作者的奋进力量,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科学家精神以爱国主义为底色,主要体现在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科技报国三个维度
胸怀祖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科技创新关乎国家安全与发展,科技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探索者,更是国家利益的守护者。面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瓶颈和全球科技竞争的压力,唯有心系国家、主动作为,才能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从“两弹一星”时期的科技攻关到当前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探索,中国科学家始终把国家发展放在首位,以创新突破回应时代挑战。因此,“胸怀祖国”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行动指南,要求科技工作者始终以国家需求为科研工作的出发点。
服务人民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价值导向。科技创新须以造福人民为宗旨,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科技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使科技进步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力量。科学研究的价值不仅在于探索未知世界,更在于回应现实需求。正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践行“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科研理念,带领团队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切实提升了人民生活水平。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本质——科技创新应服务人民、造福社会。
科技报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实践使命。这一精神特质要求广大科研人员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根本原则,自觉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勇挑重担,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支撑。科技报国既是一种责任担当,也是一种实践使命,是科研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实践。作为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世界级专家,黄大年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投身国家科技建设。他的选择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中实现科技创新,在推动民族复兴进程中彰显科技价值。事实证明,科学家精神要求将科研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使科技工作真正体现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的必然逻辑
时势之必然。我国重大科技工程在深空探测、量子科学、天文观测和载人航天等领域取得系列突破性进展。嫦娥五号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技术突破,为全球月球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在空间量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国天眼”在脉冲星发现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学发现,显著提升了我国在天文观测领域的国际地位。“神舟”载人航天工程通过系统突破航天器交会对接、空间站建造等关键技术,建立了完整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彰显了我国在复杂系统工程领域的综合实力。这些科技成就不仅彰显了我国的科技实力,也为全球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推进,世界科技竞争日益激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更是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由之路。科技工作者应当自觉将个人科研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精神为引领,强化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历史之必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具有历史必然性,其植根于中华民族“家国一体”的文化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体修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须服务于国家长治久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倡导为国家兴盛与民族振兴担当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进一步培育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使命自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国古代“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更为新时代科技工作者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滋养。从张衡研制地动仪开创地震监测的先河,到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推动数学发展,再到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总结农业与手工业的成就,历史上的这些科学巨匠正是将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将科技进步与服务人民紧密结合,才使中华文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不仅是科技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
实践之必然。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再到“科学兴国”和“科技强国”,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实践为以爱国主义底色的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实践动能。20世纪初,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以及五四运动的爆发使得“科学救国”的呼声日益高涨,广大科技工作者以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复兴为己任,积极投身科技创新事业,不仅为国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更为中国现代科技事业奠定了思想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钱学森等为代表的海外科学家毅然回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用科技实力捍卫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诠释了“科学报国”的深刻内涵。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态势,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北斗导航、量子通信、深海探索等领域重大成果的突破,彰显了科技工作者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的担当精神。
着力激发创新创造力量,增进爱国主义情怀,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
强化榜样引领,着力激发创新创造力量。一是深入挖掘科技创新榜样资源,构建科学家精神传承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系统梳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的先进事迹,组织专题讲座、学术活动等系统性教育活动,建立跨学科、跨时代的榜样体系,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自觉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使科技报国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积极创新传播方式,扩大科学家精神的社会影响力。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平台,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好科学家故事,加强对青年群体的思想引领。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平台,通过专题报道和线上讲座等活动,打造立体化传播矩阵。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科学家精神传播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引导各类平台积极创作优质科技内容,不断增强公众对科学家精神的认同感。推动精神传承与科研实践深度结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在量子科学、航天技术等关键领域勇攀高峰,设立创新平台,鼓励其自觉将科研攻关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切实肩负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使命。
增进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情怀。一是加强课程教育,增强学生责任感。将科学家精神与爱国主义思想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中,通过课程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其责任感。在生物学、农业科学等课程中,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科学家攻坚克难的生动案例,深刻阐释科技创新与国家发展的辩证关系,引导青年学子牢固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二是构建实践育人新体系,打造科技报国人才培养高地。通过组织学生深入基层一线、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重点建设“科技小院”等实践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实践中锤炼本领,切实增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行动自觉,培养造就一批心怀“国之大者”、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创新型人才。三是构建科学家精神文化传播新格局,增强社会认同感。充分发挥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作用,借助纪录片、文学作品和展览等形式,在五四青年节、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专题报道和公益活动,广泛宣传杰出科学家勇攀高峰、服务人民的先进事迹和爱国奉献精神。通过专题展览、讲座等形式,切实增强全社会特别是青年群体对科技报国理念的认同感,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健全制度保障,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一是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科研人员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必须打破学科和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整合科研资源,集中力量攻克重大科技难题。例如,“古生村科技小院”模式通过联合多家科研单位,推动农业绿色技术攻关,体现了科研服务社会的使命。同时,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动国际科技合作,在“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中贡献中国智慧,推动全球科技进步,彰显我国科学家在全球科技创新中的责任担当。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科技创新人才。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科学家精神培育深度融合,创新“双导师制”“科研育人”等培养模式,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成长成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和优化职业晋升通道等政策措施,激励青年科研人才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功立业。中国科学院通过“青年科学家奖”和“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等方式,培养了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科研人才队伍,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人才支撑。三是优化科研激励机制,激发科研创新动力。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导向,建立以创新能力和国家贡献度为核心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作用。同时,完善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励制度,鼓励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为国家科技创新贡献力量。强化对重大原创性突破的长周期稳定支持,鼓励科研人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持续创新动力。
(作者为湖南女子学院党委书记、二级研究员)
责编/靳佳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