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根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绵延承续是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职责使命。青年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创新文化内容生产、激活文化消费潜能、扩大文化传播力的主力军。需持续完善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深度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积蓄青春力量。
【关键词】青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创造 文化强国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石。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绵延承续,已然成为历代中国人的文化自觉与职责使命。尽管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曾受到局部性、短暂性干扰和破坏,但守护中华文化的历史基因有力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续,而这一切则源于一代代中国人的接续传承和责任担当。当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中国青年一代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展开深度对话,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逐渐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社会厚植文化创新土壤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经过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文化工作经过拨乱反正逐渐恢复。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并强调“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则进一步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进入快车道。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论断。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曲阜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七大重点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全方位展开。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点”,其中之一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两创”方针到坚持“第二个结合”,从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到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从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到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我们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原创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赓续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术研究层面,随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问题的研究探索持续深入,全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传承发展的理解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层面,博物馆、文化遗产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影视行业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载体与日俱增;学校层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化体系化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青少年文化素养与以往相比有大幅提高。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全社会厚植文化创新土壤,青年一代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时代活力,青年正在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长沙马栏山文创视频产业园时指出:“文化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现在文化和技术深入结合,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长,这既是一个迅速发展的产业,也是一个巨大的人才蓄水池,必须格外重视。”文化产业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青年已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主体性体现在青年是文化生产的主导者、文化消费的引领者、文化传播的践行者,青年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新创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构建,成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强国建设的中流砥柱。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生产的主力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在于创新创意。作为生产力要素中最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群体,青年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根据2022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创新创意行业青年占比超过50%①。当前,青年已成为我国文化创新的主力军,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内容生产、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供给水平、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生动力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文化创新领域涌现的一批青年领军人物,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作的质量水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例如,游戏科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冯骥制作的首部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创新手法重构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巧妙融合建筑、佛教、道教、服饰、音乐、陕北说书等多种文化元素,既讲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又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该作品在国内外市场引发热烈反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青年导演饺子(杨宇)创作的“哪吒”系列动画电影取得巨大成功。《哪吒之魔童降世》斩获50亿元票房后,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票房突破157亿元,不仅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更跻身全球影史票房前五,目前票房仍在持续上升。该系列作品深度融合中国神话、哲学思想和东方美学,既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实现了创新表达。影片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更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通过展现非遗美食、传统技艺和田园生活,向世界呈现了独具魅力的东方生活方式。其作品以独特的审美表达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海外引发“中国风”热潮,这种创新性的文化表达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生动、更现代的形式走向世界。
在文化创新的最前沿,青年群体贡献了大量高质量文化产品。从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总导演陈雷(“80后”),到《逃出大英博物馆》主创“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95后”),从《只此青绿》编导韩真、周莉亚(“80后”)到数字敦煌青年团队(110名成员中35岁以下占比三分之二),从天妤《千壁寻踪》系列短剧主创团队(“95后”为主),到《中国奇谭》分集导演团队(平均年龄为35岁),一大批年轻创作者正以创新表达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活力。这些青年文化工作者呈现出三大特点:一是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如舞剧《红楼梦》的主创团队对经典名著的现代诠释;二是善用科技手段,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视觉特效团队的数字艺术呈现;三是创新传播方式,如B站UP主通过短视频、国风音乐等形式推动文化破圈。这种“传统内核+现代表达”的创作模式,不仅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青年在创新实践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又以文化自信激发更大创新活力,形成了文化传承与青年成长的良性循环。
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近年来,博物馆文创产品成为青年消费新时尚。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济南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立足馆藏文物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文化内涵,推出了一系列兼具创意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从故宫口红、凤冠冰箱贴到三星堆面具冰激凌,从“仕女乐队”盲盒、数字藏经洞到麻辣烫毛绒玩具、状元文牒,这些涵盖潮玩、美妆、食品等领域的创新设计,既传承了历史文化精髓,又契合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和消费习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青年群体既是博物馆文创的创意者、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传播者,这种青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对话,反映出青年一代正在实现从文化认同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觉的转变。
数字文化消费是青年文化消费的主战场。近年来,我国文化新业态迅速发展,以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网络文学、数字音乐、数字艺术等为主的数字文化成为极具成长潜力的领域。数字文化是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产物,正成为青年展现文化创新活力的重要舞台。青年群体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创作出海量优质数字文化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如以《长安三万里》《白蛇:浮生》《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代表的国产动画电影在青年群体中引发热烈反响,在取得高票房的同时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向传播。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一批青年文化创作者正以创新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浑元Rysn的创新型唢呐演奏、李子柒的传统手工艺与非遗文化传播、朱铁雄的国风文化视觉创作等优质内容,通过短视频在青年群体中快速传播,不仅引发高度关注,更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越剧《新龙门客栈》、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B站元宵晚会《上元千灯会》等优质文化产品,通过年轻化表达实现破圈传播,同时带动了文化消费热潮。此外,通过小红书、TikTok等社交媒体,中国传统民族服饰、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更年轻化、国际化的方式走向世界。这些数字文化产品不仅在国内青年群体中形成文化消费热潮,更成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青年群体不断激活文化旅游消费新动能。青年群体正重塑文旅产业生态,成为推动景区热度的核心力量。如环球影城、迪士尼、戏剧幻城等全景式沉浸式主题公园游,北京雍和宫、南京鸡鸣寺、杭州灵隐寺、济南千佛山兴国禅寺、洛阳白马寺、苏州寒山寺等青年寺庙游,景德镇、乌镇、台儿庄古城、丽江古城等古城古镇游,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苏州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等博物馆游,福州三坊七巷、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天津古文化街、济南百花洲等历史文化街区游,特种兵旅游、旅居深度游、淄博烧烤游、综艺影视游、非遗市集游、文化主题研学游,青年群体通过朋友圈、短视频等数字化传播方式,形成了“打卡—分享—裂变”的传播链条,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极大提升了文旅产品的网络能见度和话题性,推动了一个个网红城市、网红景区的诞生。各大景区为吸引青年旅游,不断淘汰旧动能,增设新动能,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升级换代。
深度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是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未来在青年。完善青年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提高青年文化人才培育质量,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深度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
完善青年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青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互动,有赖于健全的政策体系和友好的社会环境。基于当前我国文化战略发展的迫切要求,需要进一步推进政策层面的统筹安排和顶层设计,总体上可以从供给型、需求型、环境型三个维度完善青年深度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体系。供给型政策重点在于加强资金投入、平台支持、人才支持、技术支持与基础设施建设等,支持青年深度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所需的学术研究、课程建设、创新创业项目,鼓励青年承担重大课题,超常规支持青年主持社会所亟需的文化建设项目,建设青年领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平台,引导青年全面参与国家文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型政策重点在于加强公共服务、社会参与、合作交流与文化消费,加强针对青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拓展政产学研合作,引导青年参与文化创新实践,推进青年在文化领域的国家交流与合作,培育青年文化消费新动能。环境型政策重点在于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宣传推广、组织协同、目标规划与规范监管,重视宣传青年参与文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加强政府、学校、共青团委、文化企业之间的组织协同,制定青年深度参与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推动高校文化学学科建设,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青年文化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要求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科技深度融合,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这都需要大量高素质青年文化人才作为强力支撑。在现有学科体系中,文学、历史学、哲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为文化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支撑,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范式相对固定,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文化人才的现实需求,且学科交叉的制度体系仍有待健全。因此,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实际调研,研究论证建设文化学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学学科体系,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人才提供更完善的学科支撑。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②青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力军,在文化强国建设道路上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我们要充分认识青年在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产、激活文化消费潜能、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政策体系,营造有利于青年创新创造的良好环境,推动青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对话,激发青年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力量。
(作者为山东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导,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注:本文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文化产业推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研究” (项目编号:24CXWHJ12)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新华网,2022年4月21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页。
责编/靳佳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