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新时代青年不断彰显创新本领,自觉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作为创新的核心主体,新时代青年在知识创造、技术突破、成果转化等领域持续发挥关键作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当前,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变革已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能,推动青年更好发挥创新作用、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共同营造良好生态、培厚“优渥土壤”,不断丰富完善全方位托举激励青年创新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青年 创新 科技强国 【中图分类号】D4 【文献标识码】A
从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新世纪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到党的十八大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确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日益成为社会共识。创新创业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基因深度嵌入社会结构之中,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共识。投资青年就是为未来创新希望而投资。青年具有的常为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青年必将成为创新的强大动能。在推进科技强国与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新时代青年将日益在创新舞台上“挑大梁”“当主角”。
创新是新时代青年的本质特征,也是其自觉实践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超九成青年认同“青年是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这一说法。在当今科技革命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新时代青年的多样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正在重塑传统的创新范式,开辟新场景、新形态,打造新格局。
第一,立足基础研究,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在当今国际竞争中,尤其是国际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新时代青年勇担使命,在创新实践中贡献力量、实现价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均认同“科学技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好”“科学技术使我们的下一代有更多的机会”等说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新时代青年也积极响应,争当科研先锋。从2012年到2024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499亿元增至24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由4.8%提升至6.91%,助推我国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的重大原创成果批量涌现。其中,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实现“技术造物”就是由组建当初平均年龄30周岁的优秀青年科学家团队所攻克。立足基础研究和着重原始创新能力建设,青年创新者不断推动中国科技实现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跃迁。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严峻的“卡脖子”技术挑战,党和国家持续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多的青年深刻认识到原始创新的关键作用,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全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取得重大原创性和颠覆性科技成果。从2012年至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受理项目申请超过300万项,资助约59万项。其中,把科技资源投向最具创新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突出青年人才培养以构建高质量基础研究队伍的趋势日益凸显,青年科研项目立项数量从1.4万余项增至2.07万余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量由400项增至650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每年资助量由200项增至433项。青年科技工作者通过汇聚集体智慧,共同构建国家创新优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已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平台,现年60岁以下的中科院院士有87%曾获该项目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者中,45岁及以下项目负责人的比例已达到80%。
第二,青年创新创业群体持续壮大,创新创造特质愈发鲜明。
积极投身创新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彰显群体特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和创新动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九成多青年深刻理解“个人发展与中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97.4%的青年为中华民族的发展程度感到自豪,九成多的青年认同“青年应该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要求。新时代青年普遍认为奋斗、奉献、创新是青春内涵的基本内容,自觉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紧密结合起来,勇于参与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成为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24年,我国经营主体接近2亿户,其中青年创客和青年创业者占绝大多数。《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报告2023》表明,中国青年创业发展指数自2015年至2022年由100升至184.4,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
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创造特质愈发鲜明,创新创业群体持续壮大。在1989年举办的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仅有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决赛终审,而在2023年第十八届竞赛中,参赛规模已显著扩大,全国有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件作品、250多万名学生参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1999年第一届时只有全国120余所高校近400件作品参赛,到2024年第十四届时已增至60余个国家、2700余所高校的39万余个创新创业项目、300多万名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更是吸引5406所学校的514万个项目、2083.6万人次参赛。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嫦娥六号任务工程总体青年突击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70%,12306青年技术攻关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63%,制作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青年团队中35周岁以下青年占比为73%。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绝大多数青年都认同“为社会做贡献是衡量个人价值主要标准”“应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等说法。矢志创新创业既是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更是民族复兴进程赋予的时代责任。
第三,在一次次技术突破中体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国家和民族的创新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更需要昂扬奋进、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今天我国创新发展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系统创新、全面创新、生态链创新、产业链创新及底层逻辑创新等更为复杂、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坚守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践行中国精神,是新时代青年勇闯创新“无人区”的根本遵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青年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绝大多数青年关注科技新闻;有超过半数的青年参加过或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类社团;有四成左右的青年参加过或经常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我国成功破解“卡脖子”难题,关键在于新时代青年所具备的创新信心、坚定意志、持久耐力和协同精神。新时代青年的创新实践,不仅是技术突破的体现,更是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的具象化表达。将个人发展融入强国伟业的宏大叙事,正成为民族精神与综合国力的重要增长点。
新时代青年不断厚植自主创新的精气神,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志气,铸就做中华民族之脊梁的骨气,形成自信从容“平视世界”的底气,以个体“创新之力”开启社会发展的“未来之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青年拥有科技自信,以及看到现有差距而立志科技自强、敢于“领跑”世界的青春担当。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团队,作为一个“90后”占比超过75%的“纯国产”团队,坚持中国精神,成为中国AI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各中央企业组建“急难险重新”青年突击队6.7万余支、创新创效团队3.7万余支,形成国家级创新创效成果8000余项。中央企业青年科技人才占七成占比的人才格局,也正是中央企业带头在“卡脖子”技术方面不断突破、夯实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的底气所在。
第四,发扬创新创造的历史主动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国家的出路在创新,创新的未来在青年。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生产、生活和协作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开展的“2024年度中国青年发展状况综合调查”数据显示,从事有挑战性的工作、勇于创新创造等,是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共同选择,这两项选择比例与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升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优秀品格、树立社会责任感、参加社会实践等选项紧密相关。据统计,2023年,我国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研发人员总量已达到724万人年,连续11年稳居世界第一,比2022年的635.4万人年增长了13.9%。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7—2012年的52.2%增至2015—2020年的60.2%。2024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北斗导航提供全球精准服务。其中,复兴号高铁设计研发团队、北斗卫星核心团队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8岁和36岁,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设计团队的平均年龄不足30岁。
新时代青年通过发扬创新创造的历史主动精神,持续激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未来总是属于年青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目前,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升至2.2亿人,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科技人力资源年轻化特征和趋势日益明显,39岁以下科技人力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七成以上。我国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红利”正加快向“人才红利”转化。人口规模优势和高等教育发展造就的青年人才储备,通过聚焦自主创新、增强产业链韧性、以市场规模助推技术突破,成为突破技术封锁的关键所在,更是将“卡脖子”领域转化为战略机遇的核心密码。
中国青年的创新进展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青年竞争力决定国家的发展潜力,青年创新水平决定民族的未来空间。创新创业既为新时代青年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新渠道,又极大激发了社会活力,推动社会繁荣发展。作为创新的核心主体,新时代青年正通过知识创造、技术突破、成果转化,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与产业深度变革,成为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重要动能。
第一,青年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科技投入的迅猛增长和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的高涨,新时代青年正自觉投身创新创业前沿,这得益于我国创新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和科技投入力度的大幅提升。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增至36130亿元,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8%,在全球主要国家中排名第12位,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11%)。新时代青年聚焦科技创新本领,在创新创造中奋勇争先,以制造业创新带动全社会的全方位创新。2023年全国共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5.3万个。全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法人单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9.95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22.47万亿元。
新时代青年是创新型国家取得重大进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2024年,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当前,我国高性能计算保持优势,5G领域实现技术、产业、应用全面领先,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芯片自主研发能力稳步提升,操作系统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研究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全球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总量达27.39万件。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新领域新赛道上已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
第二,青年创新创业空间分布更加广泛,区域创新高地加快形成。
在助推中国成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过程中,新时代青年主动作为、积极作为、有效作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在前100大科技集群中,中国拥有26个,超过美国的20个,连续两年拥有数量最多的科技集群。在员工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大疆等头部企业带领下,深圳已发展形成链上企业超1700家、年产值规模突破900亿元的无人机产业链。宇树科技员工平均年龄为30岁,游戏科学的主创团队平均年龄仅32岁,以青年为主体的杭州“六小龙”不断凸显杭州的城市系统性创新生态。青年创新的活跃程度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创新的总量和质量。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19.3万亿元,源源不断地产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聚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67%的独角兽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占全国半数。《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显示,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从2010年的100点增至505.7点。
新时代青年在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规模(限额)以上企业的创新活动调查显示,2023年有46.87万家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近41.1%;实现创新的企业数为43.62万家,占比近38.2%。2024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中有570多家是中国的工业企业,占比近四分之一。从2018年至2023年,全国众创空间数由6959个增至9551个,服务的初创企业数量由16.95万个增至24.16万个,创业团队和企业吸纳就业人数由160.15万人增至183.66万人。《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5年)》显示,当前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409家,分布覆盖57个城市,占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的近30%。在国家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从2012年的3.9万家增至2024年的46.3万家,在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领域成长起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从2012年的1239家增至2023年的7015家,在孵企业数量由7万家增至25.83万家,当前大学生创办的为3.21万家。
第三,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实现量增质优,人才红利和全社会人力资本明显增加。
从强化职业早期支持到突出大胆使用,再到构建长效机制,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激励越来越多青年投身科技强国建设,人才结构更加优化,涌现出一批世界顶尖科技人才。据统计,中国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从2014年111人次增至2024年1405人次。国家重大科技人才计划深入实施,在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中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的机制日趋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等诸多政策,支持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在中国科协公布的第十届“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名单中,共有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单位的987名青年科技人才入选。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高达80%以上。
新时代青年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强化人才红利。青年创新创业需要更多创新资源、创新空间、创新机会、创新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可以搞揭榜挂帅,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学和应用研究”等“十四五”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制定“揭榜挂帅”榜单模板,率先推动我国重大科研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此后在全国各省市全面广泛开展。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的激励推动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一支以“90后”为主体的科研队伍研制成功;助力发现700多颗新脉冲星的中国天眼,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占比达80%以上。在工程技术创新一线,以及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技应用服务业等以创新创意为关键竞争力的行业中,青年占比遥遥领先。
第四,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积极投身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公平与社会发展空间不断扩展。
青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是青年高质量发展与拓展社会发展空间的重要路径。基于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城乡互动等多维度构建的乡村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为乡村创新创业青年提供了更多公平发展的机会,使青年日益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能。例如,浙江“十万农创客培育工程”已孵化6.8万名青年,其中“90后”“00后”占55%;各级农创客发展联合会超过60个,今年有望累计培育“农创客”10万名,辐射带动农民100万名。他们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通过技术、资本和信息的双向流动,推动要素配置从“单向输血”迭代为“双向循环”。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青年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国家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主体蓬勃发展。截至2024年10月底,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近400万个,依法登记的农民合作社达214万家、联合社1.5万家。“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指数(2024)”显示,2022年中国乡村创新创业总指数为68.56,比2021年增加了2.26。经综合测算,一个返乡入乡创业项目平均可吸纳6至7个农民稳定就业,创造17个灵活就业岗位。他们为农业生产引入现代科技、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有效促进了生产要素、知识要素、人才要素的更合理配置,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新要素、新活力、新动力。
全方位托举激励青年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丰富完善
新时代青年对创新内涵、创新格局的塑造与突破,离不开党的教育引导和政策支持。不断完善的全链条青年创新创业支持体系、不断健全的青年创新社会生态系统,为青年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加优越的社会环境。
第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创新创业,持续完善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党和国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顶层设计,把青年放在创新引领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深化对青年本质与创新创业具有一致性的科学认识。一是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明确“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由此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二是明确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时代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意志和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三是强调新时代青年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敢想敢干,少有保守思想,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常常能突破旧的桎梏,为国家和民族闯出全新天地。
第二,青年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
一是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构成创新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年)等构成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部分地方也出台了支持青年创新创业的相关地方性法规。《广州市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条例》于2023年3月1日开始实施,《温州市青年发展促进条例》于202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2023年团中央积极推动《青年发展促进法》的立法工作。同时,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不断深化推动青年创新创效的机制建设。202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新征程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意见》,要求各中央企业党委把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二是政策项目措施更加有力。党和政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落实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坚持推进税务登记证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三证合一”,实现“一照一码”。放宽新注册企业场所登记条件限制,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加快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青年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和发展空间。产学研合作明显加强,优先向青年创新创业者转移科技成果,企业对高科技研究进行风险投资的积极性日益增长。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4研发投入前1000家民营企业创新状况报告》显示,87.7%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了合作。
第三,青年创新创业的引领机制、培育机制、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机制更趋灵活有效。
一是从引领机制看,党和国家不断完善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引领青年创新创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围绕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新时代青年创新创业更加聚焦未来产业发展、突破“卡脖子”关键领域、勇闯“科技无人区”等方面,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重点领域与青年创新创业效用最大化的精准匹配。二是从培育机制看,党和政府不断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以提升青年创新创业素养能力。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的相关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院校形成了“课程教学—项目实践—竞赛实训—成果转化—创业孵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全价值链育人体系,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专创融合”“科创融合”“就创融合”“师生共创”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三是从激励机制看,党和政府以公平机制建设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自2016年建立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全国已累计审查政策措施161.8万件,清理存量文件447万件,修订废止9.3万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及其配套政策举措,全面统一各类市场主体登记制度,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依法严格保护企业创新创造及其合法权益,有力维护公平高效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第四,青年创新创业的社会生态系统愈发成熟。
青年创新创业社会生态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方面和基础部分。国家创新体系是以技术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体系为主要方面的综合性系统。“政产学研金介贸媒”八大创新创业要素跨界深度融合,形成了中国青年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和工作机制。其中,党和政府发挥领导作用,产业发展发挥主导作用,教育教学和创新研究发挥基础作用,金融资本发挥动力作用,“双创”平台发挥服务作用,应用贸易发挥促进作用,营商环境发挥保障作用。日益成熟完善的青年创新创业社会生态系统,就是以“政”为核心,以“产”为主导,以“学、研”为基础,以“金”为动力,通过“介”来服务,突出“贸”“用”导向,以“媒”优化营商环境。其中,做好青年创新创业工作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党交给共青团的重要任务。共青团作为青年创新创业的重要组织者,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项目组织、能力培训、创业阵地、政策咨询、项目路演、融资对接等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创新是青春本色。新时代青年以创新为载体,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求,以“硬核创新”重塑科技发展格局,体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时代担当。面向未来,新时代青年必将以更宏阔的视野、更广泛的实践、更精微的创新,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青年研究会会长)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2023年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研究”(项目批准号:23KDA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贾娜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