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提升县城支点功能,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摘要】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县城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重要支点,以县城为载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需要提升县城规划的现代性、特色性、融合性;提升县城的承载发展功能、要素聚集功能、辐射带动功能、统筹治理功能;努力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庄为支撑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关键词】县域发展  要素聚集  乡村全面振兴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更好发挥县城连接城市、带动乡村作用,率先在县域内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加强县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县城是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县城强,县域则强。由于县城处于“城尾乡头”的关键位置,这就决定了县城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之间存在着显著协同效应,县城支点功能越强,对乡村全面振兴的撬动力就越大。因此,提升县城支点功能,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讲,需要在以下六个方面下功夫:

提升县城规划融合功能

县城发展,规划先行。现在,县城规划普遍存在“两个缺失”:一是缺失现代城市元素,导致县城功能不完善;二是缺失城乡融合理念,导致城乡规划分割。

因此,一是提高县城规划的现代性。着眼把县城建设成现代化城市的目标,更加注重城市功能完善,促进县城上档次、上品位,具有现代气息。

二是提高县城规划的特色性。立足县城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地理区位等特点,突出县城特色风貌,保留乡土韵味,避免千城一面。

三是提高县城规划的融合性。坚持把县、乡、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统筹优化县域内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村镇建设等空间布局,实现县城规划的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庄为支撑的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提升县城承载发展功能

产业是县城承载力的底盘。要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大城市周边县城要主动对接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势产业,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成为与其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专业功能县城要积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依托自身优势形成先进制造业、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产业集群。

农产品主产区县城要做足做活“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文章,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重点生态功能县城要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形式,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人口流失县城需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产业双集中,走集约发展之路。

总之,通过对当地资源禀赋进行挖掘、盘活和利用,逐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构建以县城为支撑的县域富民产业形态和县域产业集群。这样,既可以“强县”,又可以“富民”,既可以“留人”,又可以“生财”。

提升县城要素聚集功能

县城是城乡要素流动的“枢纽站”,既要积极吸引大中城市要素流入县城,又要主动促进县城要素流向乡村。

提升县城要素聚集功能:一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要参照城市功能加快县城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市政公共设施提档升级。同时,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覆盖、互联互通,筑牢县城和县域的硬支撑。要着力打通营商环境中的卡点堵点,把县城打造成效率高、成本低、讲诚信、回报好的投资佳地。

二要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加大投入支持县城更新,把县城打造成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增强对人口和产业的聚集力和吸引力。

三要大力运用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县城智慧水平,加快要素市场、商品市场、消费市场等建设,发挥市场的集聚效应。

四要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应用。提升信息化水平和数字化管理能力,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的互联互通、承接辐射的水平。

提升县城辐射带动功能

如果把乡村全面振兴比作一辆列车,那么县城就是“火车头”。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同样,县城的辐射带动功能越强,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就越快。

为此,一要放权赋能增活力。广东省将省级市级部分行政职权下放县区,赋予县区更多资源整合使用的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县区发展的内生活力。实践表明,通过放权赋能,有利于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能力。

二要利益联结添动力。一方面,着力推动农业生产与现代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有机衔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推动形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方式,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为核心,推进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将小农户嵌入富民产业发展链条中,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

提升县城公共服务功能

公共服务是城市功能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民生福祉。现在,县城公共服务功能普遍较弱,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县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是民生所需。

一是积极引导大中城市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托育养老等服务资源进入县城,增强县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县城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增强可及性和便利度。

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和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融合,通过“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养老”等多样化场景创新,促进优质公共资源城乡共享,提升服务资源的覆盖面和均衡普惠度。

四是探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制度并轨,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均等化。

提升县城统筹治理功能

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县城治理是县域治理的核心,发挥着构建区域联动、上下协调、全面覆盖、精细管理的基层治理格局的重要作用。

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优化县城治理体系,积极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德治、法治、自治与“智治”相结合,建设覆盖全生命周期、线上线下联动、精准高效的数字化治理网络,不断提升城乡治理融合水平。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 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24年9月13日。

责编/孙垚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