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

【摘要】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深厚的历史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与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当下,其传承面临同质化、代际断裂与传播局限等诸多挑战。融媒体技术以其多元性、交互性和即时性,为少数民族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路径。本文探讨融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应用机制,提出数字化存储与保护、仪式化传播与符号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传播、文化品牌化与创新性呈现等策略。同时,从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传播模式创新与国际化推广等角度,提出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以期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融媒体  少数民族  优秀传统文化  数字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并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多重战略意义,不仅是文化自身延续的内在需求,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以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对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远的战略价值。

融媒体传播具有多样性、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独特优势,能够通过技术整合实现不同媒介形态在内容生产、传播渠道和终端呈现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当前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同质化、代际断裂、传播渠道局限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融媒体技术的运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创新性路径:通过数字化手段,少数民族文化可以被系统性地记录、保存和传播;融媒体的多样传播渠道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有效展示和传播。本文系统探讨融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机制与实践路径。剖析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并结合融媒体技术的优势,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前瞻性建议,旨在为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当前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突出问题

存在同质化趋势。随着现代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文化通过数字平台向少数民族地区广泛传播,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文化传播格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独特性和多样性被削弱的风险。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文化形式的趋同,也反映在青年一代文化认同的淡化上。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青年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所降低。在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节日和习俗的影响力减弱,传统服饰和语言的使用频率下降,民族文化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边缘化趋势。数字技术发展的不均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由于资源不足和技术壁垒,少数民族文化在数字空间中难以获得充分展示与传播机会,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发展空间。

存在代际传承断裂风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代际传递,然而在社会快速变迁中,部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呈下降趋势,传承链条面临“文化断层”风险。按照传统,少数民族文化大多通过口口相传、家族传承等方式实现继承与发展,这些方式在稳定的社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家庭和社区在文化传承中的核心作用逐渐弱化,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虽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渠道,但其内容和方式往往未能充分契合少数民族文化的特性。此外,随着老一辈文化传承人渐渐老去,青年参与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导致许多传统文化和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存在传播渠道局限与技术应用不足。尽管新媒体为文化传播带来机遇,但数字鸿沟仍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障碍。少数民族地区普遍面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网络覆盖不足等问题,限制了文化内容的传播效率。同时,部分少数民族群体的媒介素养和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和利用不足,难以有效利用数字平台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传播渠道的多样性与有效性是文化传播的关键,而数字鸿沟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渠道局限,难以适应现代传播需求。尽管数字技术能够优化内容推送,但现有的算法机制往往偏向主流文化内容,客观上限制了少数民族文化内容的触达范围。此外,许多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因缺乏数字化保护手段,保存与传承面临挑战。

融媒体在助力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存储与保护:文化基因的系统性留存。融媒体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提供高精度数字化记录与存储,有效规避自然侵蚀、人为破坏导致的文化遗产损毁风险。这种数字化存储方式既保留了文化遗产原始风貌,也为后续研究与创新奠定基础。数字化存储契合文化基因理论,即文化符号体系的建构与保存是文化传承的关键。以蒙古族长调民歌为例,通过数字化音频和视频记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被系统保存在云端数据库,为研究者提供宝贵素材,也为新一代传承人提供学习范本,确保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与活力。

仪式化传播与符号化呈现:增强大众文化认同。少数民族文化在融媒体时代呈现仪式化和符号化特征,通过大型庆典和视觉化呈现,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感。“贵州村超”作为贵州乡村足球赛事和社交媒体传播的现象级事件,通过构建“乡村+体育+民族”的仪式空间,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多元共享,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新的生态场域。这种传播方式契合了新闻传播学教学家詹姆斯·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强调通过仪式化的传播活动,可以将人们吸引到一起,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性。符号化呈现则通过提炼文化符号,增强其辨识度。贵州苗族银饰工艺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将传统工艺转化为视觉符号,不仅增强了文化的视觉冲击力,也扩大了文化影响力。这种符号化传播方式有效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传播活力。

沉浸式体验与互动性传播:提升文化吸引力。VR、AR等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了沉浸式体验和互动性传播的新路径。以少数民族节庆活动为例,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受众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传统仪式,实现文化的沉浸式感知。这种体验式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物理限制,让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更生动和深刻的理解。在互动性传播方面,新技术让受众与文化内容产生互动,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广西壮族博物馆通过数字互动技术展示壮族铜鼓文化,游客可以通过触控屏幕学习铜鼓纹样和演奏技巧,有效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参与感和吸引力。

文化品牌化与创新性呈现:推动优质文化“出圈”。融媒体技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品牌化建设,实现文化“出山”“出海”与“出圈”。短视频平台已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渠道,如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传承人通过“非遗+直播+短视频”的形式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此外,少数民族文创品牌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湘西土家族织锦品牌通过赋能品牌文化属性、产品推陈出新等策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并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再如,黔东南苗族银饰从传统工艺到现代设计的转化,不仅保留了文化精髓,也满足了现代消费需求,成为少数民族文创产业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民族文化的品牌化探索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空间。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数字生态体系。少数民族文化在融媒体时代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协同努力。政府应通过政策扶持与资源整合,搭建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数据库与在线传播平台。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国家级少数民族文化基因数据库的建设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关键举措。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技艺、习俗等核心元素进行系统采集和存储,形成全面、权威的文化基因库,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创新发展提供宝贵资源。研究人员、设计师和创意人士还可以利用数据库中的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开发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同时,文化基因数据库的建立也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和共享,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在平台搭建方面,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至关重要。通过融媒体技术,企业可以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二是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专业人才培育体系。专业人才培育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应依托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立新媒体传播与民族文化数字化保护相关专业方向,开设相关课程,培养既懂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例如,内蒙古大学开设的“蒙古族文化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专业,通过系统化课程设置,培养了一批能够运用新媒体技术传播蒙古族文化的专门人才,为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民族文化知识,还能让他们熟练运用现代技术进行文化传播。其次,高校和研究机构应加强合作,整合各方力量,推动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的深入发展。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的“土家族‘撒尔嗬’的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研究”,借助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歌舞进行保护与传播,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高校还可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建立民族文化数字化实验室,为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实践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是促进优秀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国际化传播是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的重要途径。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博览会、文化节等交流活动,可塑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文化品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机会。同时,邀请相关国际组织参与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在华外国留学生和外籍人员在文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通过多种媒体平台,客观、真实、全面地讲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当代故事,也有助于拓展文化传播渠道。融媒体技术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化传播提供了新路径。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多屏传播方式,少数民族文化能够更高效地触达全球受众。例如,贵州通过新媒体平台展示苗族飞歌、侗族琵琶歌等文化符号,吸引了大量国际受众,不仅突破了时空限制,还通过互动设计增强了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融媒体技术的深度应用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文化多样性保护和中华文化软实力提升贡献了重要力量。未来,需进一步推动学术界、产业界及政策层面的协同创新,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持续焕发新生机。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高云:《论地方报社如何实现媒体融合发展》,《记者观察》,2023年第11期。

③张北辰、吴屿凡:《文化生态修复视域下非遗传承的适老化困境研究——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老龄化研究》, 2024年第5期。

④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

责编/谷漩   美编/陈媛媛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