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文化篇 > 正文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式现代化本质特征的全面深入把握,提出并深刻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深刻揭示出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般规律。“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观点之一,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遵循和指引。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包含中华文明的复兴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物质与精神辩证统一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人的社会实践之中。一方面,物质文明在整个人类社会文明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人的思想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很强的能动作用,正确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意识和观念会极大地引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反之则会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并充分运用和发展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理论上充分肯定了思想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独立性,论证了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深刻表明在当前这个关键历史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更加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因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其现代化一定意味着包含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全部社会文明要素在内的整个文明体系的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包含中华文明的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明体,具有自身的精神生命和文化生命、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自古具有强大文化主体性。精神文明建设,关乎的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命、文化生命的成长,文化主体性的巩固。现代中国精神的构筑,其根本指向是要赓续并重建中华民族的“文脉”和“道统”,在建设物质家园的同时重建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重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精神之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致力于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对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越来越成熟,党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个方面。这清楚表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长期探索推进、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党就明确提出“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概念,强调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推进。邓小平同志于1979年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单列专章论述精神文明建设,提出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方针。1986年、1996年党中央先后制定了两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决议。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强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继续锲而不舍、一以贯之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在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被明确确立起来。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充分、均衡的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的需求是多方面的”,物质需求第一位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沦为了资本的附属品,成为金钱与资本的奴隶,成为丧失了自由、主体性和独立完整人格的片面的人。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正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因此可以说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现代化的实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最终指向就是要推动现代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思想意识上都现代化,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只有物质生活条件、硬件设施、经济指标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精神的丰沛充盈、精神生命的发展完善、精神品格的独立健全。人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追求“精神生态”“心灵世界”的和谐;不仅追求社会生活中的效率和公平,还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丰富充实、身心的安顿和顺,追求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价值实现。现代化是为了人,人才是现代化的真正目的。人的现代化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要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充分发展。[刘飞,作者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协同研究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