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筑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根基

党风廉政建设是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根本保障,是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关键之举。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其党风廉政建设成效直接影响党群关系与社会稳定。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复杂性与长期性并存,唯有以系统思维破解难点,以制度创新巩固成果,方能筑牢清廉堤坝,锻造过硬作风。

权力运行的监督盲区亟待破除。基层权力运行链条长、环节多,部分领域存在“上级监督远、同级监督软、群众监督难”的困局。权力清单制度尚未完全覆盖基层事务,个别干部仍存在“微权力”寻租空间,导致政策执行走样变形。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面临考验。基层资源分配涉及民生福祉,但个别地区的监督机制不健全易滋生暗箱操作。部分项目审批、资金使用等关键环节的透明度不足,削弱了公共资源配置的公信力,损害群众获得感。法治思维与责任意识存在落差。少数干部将党纪法规视为“软约束”,依法行政意识淡薄,甚至将“人情”凌驾于“法理”之上。责任传导机制虚化,导致“一岗双责”落实浮于表面,制度空转问题突出。

织密立体监督网络。建立“清单式”权力运行规范,将村级“小微权力”纳入制度笼子;推行“智慧监督”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权力轨迹全程留痕;整合纪检、审计、群众监督力量,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厚植廉洁文化土壤。将廉政教育融入基层治理全过程,开展“每月廉政课堂”“家风建设行动”等常态化教育活动;打造“身边案例”警示教育体系,以案释纪、以文化人,推动廉洁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群众监督活力。构建“阳光村务”信息平台,实现惠民资金、项目进度实时公开;建立“村民议事会”“廉情观察员”等群众参与载体,将监督嵌入基层治理末梢;完善举报奖励与保护机制,让群众敢监督、能监督、善监督。

压实主体责任链条。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将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干部考核“硬指标”;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对落实不力者严肃追责问责,倒逼“一岗双责”落地生根。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将党纪法规培训作为任职“必修课”;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政治素质、廉洁表现作为考核“第一标尺”;建立基层纪检干部轮训制度,提升监督执纪专业化水平。培育清正政治生态。深化作风建设专项整治,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建立政治生态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廉政体检”;推动廉政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将清廉指数转化为发展指数、幸福指数。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