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大小之间”写好乡村全面振兴“特色篇”

乡村是充满希望的沃野,广大党员干部当着眼于“大小之间”,既要看到乡村发展的广阔前景,也要认清激烈竞争下的难题和困境,切实把一些“关键变量”变为乡村发展的“最大增量”,真正写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篇”,实现“满眼生机转化钧”的精彩蜕变。

“小特产”托举“大民生”,因地制宜写好产业特色篇。我国幅员辽阔,因气候、地理、耕种传统的不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这不仅是消费市场的“香饽饽”,更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极具优势的“金字招牌”。从广西砂糖橘、宁夏枸杞、云南咖啡,到新疆葡萄、沿海水产,家家户户的餐桌、日用品被天南海北的“土特产”填满,既添了滋味、多了温度,我们也在其中看到了发展农业的无限机遇和广阔市场空间。广大党员干部当善用“小特产”托举“大民生”,主动学习云南的鲜花产业、沿海的水产经营等产业发展模式,把企业管理思维、网络营销技巧、产品升级方式等运用其中,让“土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把“金钥匙”,在田间地头建起产业链、办好大工厂,让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追寻梦想,真正把“致富锦囊”牢牢攥在手中,在因地制宜中写好乡村产业特色篇。

“小变化”换来“大机遇”,独辟蹊径写好文旅特色篇。漫步美丽乡村,从传统村落独有的底蕴和静谧,到打造深度体验的穿越游、民俗活动、研学之旅助燃了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热潮,变化带来了机遇、更塑造了品牌。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做到独辟蹊径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流量爆款”,不仅要根据农村本身的风貌和风光,在保护好生态、古建筑的基础上,还原好“古村古味”让浓浓乡愁和亮眼风景带来一波“回忆游”,也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探索“文旅+潮玩”“非遗+文创”“民宿+康养”等业态模式,以精品意识和服务温度变“流量”为“留量”,真正催生更多新场景、新体验、新玩法,把文旅之路走得更宽广、走得更长久。

“小互动”烘热“大幸福”,以心换心写好治理特色篇。日子过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乡村全面振兴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把千家万户的梦想和心愿变成现实。当下,聚焦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无论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还是丰盈精神文化生活,这些问题都深刻地影响着群众的生活品质。广大党员干部要与群众同频、共鸣、交心,就要善用“小互动”烘热“大幸福”,主动走出传统的“孤军奋战”“埋头苦干”的奋斗模式,在工作中要多听群众意见、多问群众心声、多学群众智慧,主动汇聚各方力量,将其化为追梦圆梦的强大支撑。既要主动下沉到乡村的每个角落,通过定期举办“民情走访日”“院坝会”等活动,与群众促膝长谈,以详细的民生问题清单指引工作方向,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农民群体的主体作用,在用心开展“技能培训班”“议事茶廊”“解忧办公桌”中汇聚民智民力,真正以心换心写好治理特色篇。

(作者:章俊杰,浙江省瑞安市上望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