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绘就共建共享新篇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政策落地、民生冷暖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唯有以党建为舵、以民心为锚、以能力为帆,方能推动基层治理破浪前行,书写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新篇章。

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逻辑。基层党组织不仅是政治引领的核心,更是资源整合、矛盾化解、服务供给的枢纽。深化党建引领,关键在于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的有机统一。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党建+”模式,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用、服务联动,打破条块分割的治理壁垒,构建起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治理网络,将党组织链条延伸至基层每个角落,形成“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的治理新常态。另一方面要全面优化党群服务阵地的功能定位,将其打造为凝聚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综合平台,实现从“管理本位”向“服务本位”的转型。

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终极目标。基层治理的本质是对人的服务与管理,其生命力源于群众参与。一方面基层干部要以“脚步丈量民情”,主动深入矛盾集中的一线,倾听“带着泥土味”的声音,做出的决策部署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群众智慧转化为治理方案,形成“群众提议—民主协商—共同实施”的闭环机制。另一方面治理创新需与文化建设结合,通过培育乡村“家风馆”“邻里节”等活动,增强群众归属感,让治理从“解决事”升华为“凝聚人”,激发群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焕发基层社会持久活力。

干部队伍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基层干部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其能力素质直接影响治理效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干部队伍既要“充电赋能”提升本领,也要“墩苗历练”增长才干。一方面要建立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机制,将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让基层一线成为干部成长的“练兵场”,在任务中磨砺担当。另一方面要构建科学激励机制,将群众满意度、矛盾化解率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形成“实干导向”的治理文化,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队伍。

(作者:方昕,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大桥头乡)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