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传帮带”点亮曙光煤矿高质量发展的智慧灯塔

“师带徒”强能力,“传帮带”促成长。在山西焦煤汾西矿业曙光煤矿井巷深处,机械轰鸣与师徒对话交织成一曲独特的传承乐章。这里正上演着一场跨越代际的技艺传承、经验传输与精神传递。“传帮带”活动宛如一座智慧的灯塔,穿透地质构造的复杂迷雾,照亮了曙光煤矿安全生产与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掌纹间的岩层密码

作为岩巷掘进的“拓荒者”,老一辈采掘工人精准地开辟出煤炭开采的通道。如今,他们又手把手地教授年轻职工如何操作掘进机,详细讲解岩层特性与支护要点。在井下现场,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老师傅半跪在潮湿的底板上,安全帽上的矿灯照亮液压支架的焊缝,他细心地告诉徒弟:“你看这道弧光,要顺着岩层走向带出3毫米的倾角,就像给巷道穿件‘防弹衣’。”还会将徒弟的手掌按在冰凉的支架上,让他去感受不同的岩层硬度下支架的手感。岩粉在光束中浮沉,师徒二人的身影在岩壁上拉得很长,矿灯照亮掌纹间传递的岩层密码。

从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采煤工艺选择,到各类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与故障排除;从操作技能的提升,到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煤矿精神的提炼,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带动着年轻矿工迅速成长,更为煤矿的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根基。

毫米级的生命守护

通风专业犹如煤矿的“呼吸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通风机房与井下回风巷,通风技术骨干将自己多年的工作心得倾囊相授。“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保障井下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首要防线,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疏忽。”这样的强调在现场教学中反复出现。

除了耐心地解释通风网络的原理、传授风量调节与通风设施维护的关键技术,骨干们还会将操作细节进行拆解,告诉徒弟要用自身的感受去判断现场情况。他们在教授徒弟时会关掉随身携带的便携式测风仪,强调:“不仅要会使用仪器测量、调试,还要将自己变成仪器,通风人的眼睛要像测风仪,耳朵要像气压计,连皮肤都得学会‘呼吸’。”在“传帮带”活动的推动下,通风专业的新职工快速成长为守护井下通风安全的坚实力量,曙光煤矿通风系统得到不断优化,井下安全生产作业环境日趋完善。

指尖上的设备语言

机电专业是煤矿高效运行的“动力心脏”。在设备维修车间与生产现场,技师们与年轻机电工结成对子,从设备的安装调试到复杂故障的诊断修复,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这台采煤机的电气控制系统较为复杂,故障排查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才能精准定位问题。”技师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塞尺,轻轻塞进齿轮啮合处,对细节的强调伴随着金属碰撞声传来,“电工判断故障,靠的不是图纸,而是双手的感知,每个异常震动都是设备在‘呼救’,一根头发丝粗细的间隙能让整台设备瘫痪。”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年轻机电工迅速积累经验,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在传承前辈技术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对老旧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为煤矿生产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持。

光纤中的安全光谱

监测监控专业宛如煤矿的“智慧天眼”,时刻守护着安全生产。监测队队长在培训现场细致地演示监测设备的安装调试、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每一个数据的波动都可能隐藏着安全隐患,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敏锐,确保监测系统的精准运行。”他手持光纤熔接机,在操作台前端一边平稳地完成剥离、切割、熔接等一系列动作一边讲解,“熔接角度偏差不能超过1度,这不仅影响信号传输,更是安全监测的关键防线。”

在“传帮带”活动的作用下,监测监控专业团队不断壮大,技术水平持续提升。自主研发的“采煤工作面与矿井主通风机风电闭锁”荣获山西焦煤“五小”创新成果三等奖、“基于KJ95X型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防误入装置”获汾西矿业“五小”竞赛三等奖、“立井绞车房内上下井口视频监控解决方案”获汾西矿业“五小”竞赛优秀奖,切实将技术革新成果转化为安全生产的“防护盾”。

煤流上的提质利刃

洗煤车间是煤炭从原煤到精煤的关键“蜕变”场所。在精煤制胜理念的指引下,曙光煤矿洗煤厂将生产流程的精细把控与煤炭质量、企业效益紧密相连。嘈杂的环境中,经验丰富的洗煤老师傅正带着年轻职工穿梭于各个洗选设备之间。

在调节着重介旋流器的入料压力阀门时,师傅说:“原煤的洗选要根据不同煤质特性,合理调控重介旋流器、浮选机等设备参数。压力稍有偏差,就会影响精煤的质量和回收率。”而在浮选环节中,药剂添加量与煤泥浮选效果之间微妙的关系就是老师傅强调的重点:“这药剂添加量就像厨师做菜放盐,多一点少一点,味道可就大不一样。咱们要通过观察敏锐判断药剂添加是否合适,这得靠长期实践积累的手感和眼力。”

在“传帮带”的浓厚氛围下,年轻洗煤职工迅速成长,为曙光煤矿在煤炭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为矿井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洗煤力量。

传递中的管理栋梁

在管理领域,曙光煤矿也积极践行“传帮带”活动。从矿领导班子成员到资深中层管理人员,都把自己多年的管理经验传授给年轻干部。他们将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的决策方法加以总结,并结合各岗位、各专业的工作实际,提炼出最适合矿井发展的管理模式。

其中,借鉴“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精神并结合矿井生产实际推行的“千米工程”,便是曙光煤矿在安全宣传教育思想工作方面做出的积极探索。“管理不仅是对细节的把控,更是对人的激励与引导,只有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党委专职副书记马常青言传身教。

从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到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再到成本控制与经济效益的提升,每一个管理环节都成为了曙光煤矿管理传承与提升的课堂。曙光煤矿创新开展的“干部夜校”培训,通过理论授课、现场实操、案例研讨等形式,持续提升干部业务素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迅速集结。管理人才的成长与“栋梁”之力的汇聚,为曙光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注入充足动能,为600万吨矿井建设构筑起了奋进的曙光“脊梁”。

这些发生在巷道深处、检修车间、工作现场的对话,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传授,更是两代煤矿人精神基因的对接。那些在岩层中磨砺半生的经验,在故障排查中凝练的智慧,在生死考验中沉淀的担当,正通过体温与语调的共振,转化为新一代矿工血脉里的安全生产基因。200余对师徒、无数本学习笔记、近千次现场教学,共同熔铸成了新时代曙光人的精神图谱。

在岩层褶皱处,他们传承的是0.01毫米的精度追求;在设备轰鸣中,他们坚守的是“宁可十防九空”的安全底线;在数据浪潮里,他们守护的是“生命至上”的永恒初心。这座由“传帮带”点亮的智慧灯塔,正是煤矿人二十余年匠心接力的里程碑。它照亮了曙光煤矿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更在幽深井下、时光深处,让安全薪火永远滚烫,让发展之光耀眼明亮。(中共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曙光煤矿党委宣传部 任朝臣 黄雪敏 闫建伟)

[责任编辑:李玮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