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其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等基本特征的集中体现。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到2021年底,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了基本均衡,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近年来,北京市通州区通过多维度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和技术赋能,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探索了新路径、积累了新经验。
政策协同与创新驱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多维路径构建
通州区以政策协同与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顶层设计、聚焦农村教育、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探索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多维路径。
出台政策保障,建立长效机制。北京市通州区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将政策保障与长效机制建设作为关键支撑,有效破解教育发展瓶颈。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通州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简称“135”行动方案),该方案立足城市副中心发展定位,围绕“强基础、提品质、出特色、有成效”目标,明确了“一个核心”“三个体系”“五项重点工程”(一个核心: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三个体系:五育并举育人体系、高质量研修体系、开放协同的发展体系;五项重点工程:扩优强校工程、干部教师素养提升工程、数字化工程、农村教育质量提升工程、运河少年阳光培育工程),方案分为9大项25个行动,并细化为具体的落实举措和项目行动。为确保“135”行动方案的落地,区教委配套了绩效考核方案,激发学校创新活力,并制定专项方案减轻教师行政负担,通过研修中心系统性培训、跨校教研等方式提升教师素养。
聚焦农村教育,实施“1+2+n”行动。为提升农村的教育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展,自2021年开始,通州区面向农村学校开展“1+2+n”行动策略(“1”为一个核心目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指两个关注维度: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n”即n项行动,包括薄弱学校跟踪指导行动、双师教学行动、骨干教师送教行动、农村英语教师素养提升行动、种子教师培养行动等),以“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目标,围绕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和教师队伍建设两大维度,开展薄弱学校跟踪指导、双师教学、骨干教师送教、农村英语教师素养提升、种子教师培养等多项专项行动。通过此举措,培养了一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农村地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升。通州区教委副主任付树华指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在农村,主阵地是课堂,途径是教研,聚焦农村教育长远发展应抓好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的落地,抓牢信息技术带来的教育教学发展契机,抓住副中心建设的大背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探索集团化办学。通州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打破学校单一办学体制,将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中小学,按照学校类别等组建教育集团,推进集团化办学,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全力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先后成立潞河中学、运河中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芙蓉小学等教育集团14个,组建跨区教育集团校12所、一体化办学学校3组、一贯制学校2组、教育发展集群1个,集团各校区在管理上向总校看齐,教研上集团内一起设计,教育优质均衡程度稳步提升。2021年9月,芙蓉小学成为通州区教育系统首批集团化办学的学校,芙蓉小学教育集团将两所农村完小焦王庄小学和沙古堆小学纳入其中,实行一体化办学,提出“一南一北·一绿一红· 融汇芙蓉”的文化建设思路和“互联共商打基础、互通共建促落地、互促共享出模式”的集团发展思路,成为城市副中心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阵地。
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办学质量。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关键。通州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落实“双减”政策,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开设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竞赛、艺术展演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校开设机器人、3D打印、航模等科技课程,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鼓励学校探索“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校本课程建设,鼓励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发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潞河中学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课程开发与竞赛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构建了涵盖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等领域的多元化社团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和全面发展的平台。学校现有注册社团百余个,其中市级金帆书画院、金奥运动队、金鹏天文团、金帆合唱团“四金”社团及通州区“蕴之星”科技社团等品牌社团在全市乃至全国享有盛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壮大后备力量。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通州区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等项目,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国培计划”“市培计划”“区培计划”等分层分类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稳定教师队伍,通州区不断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提高乡村教师补贴,优化职称评聘政策,让教师安心从教、乐于从教。芙蓉小学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通过“三阶”成长增强青年教师的乐于教育的定力。一阶:对于新入职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和学校发展需要,制定“一年成长目标”“三年成长计划”,最终形成“职业生涯规划”;二阶:融合系统化、常态化学习铸魂强基;三阶:通过系列活动让青年教师在实践中感悟、在教学一线成长。芙蓉小学通过“三阶”的培育,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迅速,现有30名市区级骨干教师,其中青年教师21名,占比88%。
从“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区域教育生态的重构与提升
近年来,通州区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实现城乡教育融合发展、教育质量大幅跃升、教育公平进一步深化、打造学校品牌矩阵和多元共治激发教育活力,推动教育生态从“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全面跃升,达到了区域教育生态的重构与提升。
城乡教育融合发展。通州区通过构建“城区优质圈+农村提升圈+特色发展圈”三级教育网络,创新性地破解了城乡教育二元结构难题,其核心在于运用“圈层共生理论”,将优质资源辐射(城区圈)、基础能力强化(农村圈)与差异化发展(特色圈)有机结合。自2021年启动集团化办学改革以来,通州区始终以“优质均衡”为目标,全区教育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一是规模持续扩大。所有中学实现了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小学实现了优质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共荣”。二是机制不断创新。探索“1+3”贯通培养、集团直升、集团内师资轮岗等特色模式,进一步畅通长链条育人路径,促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域间的流动。三是成效日益凸显,成员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进一步缓解了家长升学焦虑,区域教育生态更加完善。
教育质量大幅跃升。通州区在政策支持下,通过资源整合、硬件升级、师资强化及教学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协同作用实现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北京市教委自2021年起实施《支持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从提升办学质量水平、推动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统筹资源支持通州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等六个方面提出17项具体任务支持通州教育质量提升。 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通州区中小学实现与城区名校如中关村三小、工美附中深度合作。安排通州区中小学校长到城区优质校跟岗培训,优化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基础教育融合,通过名师团队远程授课扩大优质资源辐射范围。2025年,通州区新增中小学学位7000个,扩增公办学前学位1140个。
教育公平进一步深化。通州区通过系统性改革与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从机会保障向质量公平迈进,形成覆盖全学段、多群体的教育公平体系。通州区2025年实行“零基预算”,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通过横向对比其他区、纵向分析历史数据及市场价核定支出标准,优化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教育资源公平分配。打破单一学区限制,通过多校划片派位均衡生源分布,避免“择校热”。试点缩短学位锁定期至5年,缓解房产交易后入学资格受限问题。建成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教学支持,实现残疾儿童入学率100%。设立巡回指导教师,定期入校提供专业指导;建立“同伴支持小组”,促进普通学生与特殊需要学生互动;开设社交技能训练课程,帮助特殊学生融入集体。
一校一策形成品牌矩阵。通州区通过“一校一策”精准定位学校特色发展方向,以差异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百花齐放”的品牌矩阵,构建了多元优质的教育生态。强化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通州区教委统筹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历史、区位、师资等条件明确特色定位。例如:潞河中学依托百年历史打造“人文与科技融合”品牌,芙蓉小学打造了“融通教育+海绵校园+智能课堂”三位一体的特色品牌。建立分类支持机制,对优质校重点支持辐射能力建设(如集团化办学),对新建校匹配区域产业需求定制培养方向(如文旅区中小学对接副中心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品牌化,通过校史馆、特色社团(如潞河中学的“运河诗社”)、品牌活动强化学校辨识度。
多元共治激发教育活力。北京市通州区通过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校联动的多元共治模式,打破教育治理单一主体局限,激发教育内生动力,形成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教育治理新格局。一是家校协同育人。全区中小学开设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庭教育讲座、亲子实践活动,提升家长教育参与度。二是组建双师课堂。引入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名校名师团队,通过远程直播与线下辅导结合,让农村学校学生同步共享优质课程。三是社会力量补充供给。北京市少年宫通州分部联合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设机器人编程、非遗工艺等普惠课程,弥补校内素质教育短板。四是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学校运行、师资配置、学生发展等指标,辅助科学决策。
制度性突破与可持续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范式创新
北京市通州区通过系统性教育生态重构,推动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探索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实践路径,其经验对其他地区具有以下启示。
强化政策引领与顶层设计。通州区立足区域实际,以中长期规划为纲,明确阶段性目标,通过跨部门协同保障执行效率。依托《支持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5年)》,明确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全学段发展目标,覆盖优质均衡、教师培养、职业教育支撑等六大领域,提出17项具体任务,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推进机制。例如,通过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先行区”,实现政策资源精准投放;通过“强校带弱校”模式打破校际壁垒,推动师资、课程、管理经验流动,促进城乡教育协同发展。全区82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纳入城乡“手拉手”结对帮扶,教育集团覆盖80%中小学,实现优质资源“全学段、长链条、组团式”共享。
数字化与教学模式创新。通州区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大对基于5G、互联网、人工智能、智慧课堂、未来教室等新技术与教学管理模式相结合的探索应用,实施教育元宇宙项目,深化“数据中枢”教育大数据平台、“智慧+”教学研评一体化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是推进“双师课堂”建设,引入城区名师团队远程授课,覆盖农村及薄弱校。同时,搭建教育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学校运行、师资配置等指标,辅助科学决策。二是加强数字校园和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智慧教育,探索互联网、元宇宙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推动信息化、数字化与教育深度融合。三是加快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加强对农村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化培训,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水平和效能。
关注特殊群体与质量公平。通州区教育注重向弱势群体倾斜,建立差异化的支持体系,推动教育从“机会公平”向“质量公平”深化。一是政策靶向。针对不同群体需求设计差异化方案,通过“四证”审核简化、积分制优化(如社保年限、社区服务加分)保障随迁子女100%入学公办校。建成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配备专业评估室、康复训练室及辅助技术设备,为听障、视障、孤独症等残疾儿童提供“一人一案”个性化教育计划。开发《通州区融合教育课程指南》,针对不同障碍类型设计适应性课程。二是资源下沉。通过特教中心、巡回指导等方式将优质资源输送到基层。三是技术普惠。利用数字化工具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扩大服务覆盖面。
(作者:陶建群 周艳,分别系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调研组组长,人民论坛网地方频道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