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当以赤子之心深耕田野,以创新思维重构产业链条,以绿色理念守护生态底色,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把群众的笑脸作为最高奖赏,将人民的满意度化作丈量工作的标尺,让产业兴旺的春风真正吹进千家万户。
执"特色之笔"绘就产业振兴工笔画。唯有让特色产业在乡间沃土深深扎根,才能结出群众期盼的致富果实。党员干部要俯身倾听屋檐下的民生絮语,在田间地头丈量资源禀赋,以"一村一品"的匠心雕琢特色产业图谱。建立"晨访夜谈"制度,在茶余饭后捕捉群众最迫切的产业需求;组建"乡土智库",邀请老农、乡贤共绘产业蓝图;实施"品种培优"工程,让传统作物焕发时代光彩。当科技特派员带着良种良法走进大棚,当电商新农人架起云上展销平台,当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在指尖碰撞出新火花,群众眼里的光芒便是最生动的认可。要像绣花般精细培育区域公共品牌,让每个特色产品都成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用看得见的收益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架"融合之桥"贯通三产发展新脉络。唯有让产业链条在融合发展中延伸增值,才能托起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党员干部要善当产业红娘,打破"就农言农"的思维藩篱,在田野车间织就融合网络。建立"产业会客厅",让农户、企业、专家围桌共商融合大计;打造"跨界工作坊",培育既懂种植又擅营销的复合型新农人;开辟"云端试验田",用数字技术重构产销流程。当稻田化身艺术展厅,当果园变身研学基地,当传统技艺邂逅现代文创,群众增收的渠道自然豁然开朗。要像搭建彩虹桥般连接生产端与消费端,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用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提升群众的幸福感。
谱"绿色之章"书写生态富民协奏曲。唯有让绿色发展理念浸润每寸土地,才能守护群众珍视的绿水青山。党员干部要当好生态管家,在转型升级中培育永续动能。推行"田间议事会",与群众共商绿色生产公约;创建"生态积分制",让环保行为转化为实在收益;构建"循环产业链",使秸秆变饲料、废料成资源。当生物防治替代农药喷洒,当有机肥滋养出健康土壤,当光伏板下绽放立体农业,群众呼吸的清新空气就是最好的见证。要像呵护眼睛般守护生态本底,让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成为群众增收的新引擎,用可持续的发展前景提升群众的安全感。
(作者:徐俊,浙江省常山县球川镇人民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