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海南模式”

【调研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建立国家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对于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10月12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我国首批正式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三年来,海南省高度重视国家公园建设,将其列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12个先导项目之一和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的标志性工程之首,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中进行了开拓性探索。为此,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实地走访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结海南省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创新做法,为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一个参考样本。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历经系统性政策推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2017年《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总体方案》构建了制度框架,2019年《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确立“三级保护地体系”并明确国家公园主体地位,至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正式宣布设立首批五个国家公园,标志着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从顶层设计落地为重大实践成果。作为全国首批设立的五个国家公园之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球生态系统调节、可持续发展与民生支撑、文化传承与民族智慧保护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是海南岛的“生态绿心”,也是国家生态安全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国之大者”,对国家的战略意义重大。高质量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可以为生态文明体制创新探索新路径,使之成为中国乃至全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典范。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国宝,是水库、粮库、钱库,更是碳库,要充分认识其对国家的战略意义,努力结出累累硕果。海南热带雨林是世界热带雨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热带雨林的典型代表,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特色,其特色可以概括为“1234”,“1”:一宝库(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2”:“双明珠”(中国唯一的全热带大陆性岛屿和特有的民族黎族),“3”:“三江源”(海南的“三江源”),“4”:四个最(中国热带雨林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

一宝库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拥有全世界、中国和海南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是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初步统计有高等植物289科1368属436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49种,特有植物846种;初步统计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共记录有野生脊椎动物65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4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主要为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海南坡鹿(Cervus eldii)、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is)、穿山甲(Manis spp.)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20种,主要为海南兔(Lepus hainanus Swinhoe)、水鹿(Cervus unicolor)、蟒蛇(Python molurus‌)、黑熊(Ursus thibetanus)等,海南特有野生动物23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动物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的全球唯一分布地。

“双明珠”。海南岛是中国唯一全热带大陆性岛屿,作为大陆板块漂移与海陆变迁地质历史的杰作,海南岛地理环境和热带雨林生态条件相对独立,催生了38%的特有物种。海南热带雨林不仅是自然造化的奇迹,更是人类文明的独特样本——黎族人民长期定居、创造独特岛屿性部族文化的场所,现存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的洞穴遗址,如钱铁洞、皇帝洞等,其中出土的人类、动物骨骼碎片和石器等是人类在海南的早期生活见证区域内保留的黎族传统聚落仍能显现出早期黎族社会的形态特征,其人地互动关系、生活习俗特征和村落物质遗存等体现了人与自然完美适应的传统生活方式。岛屿的封闭性成就了雨林的纯粹,雨林的丰饶滋养了黎族的创造,二者在南海之滨交织成一部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壮阔史诗,为全球岛屿生态文化研究提供了东方范本。

三江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被誉为海南岛的“生命之水塔”,是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海南主要江河的源头,它们如同条条银链,从这片绿色的海洋中蜿蜒而出,滋养着海南的每一寸土地,因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也被形象地称为海南的“三江源”。这片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不仅是大自然的水库,更是海南岛的生态安全屏障,它以其茂密的植被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有效地调节着气候,涵养着水源,也以其强大的防风固沙能力,抵御着台风和洪水的侵袭,为海南岛的生态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四个最。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分布最集中、类型最多样、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最集中:海南热带雨林区划总面积4269平方公里,约占海南岛陆域面积的12.1%,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2331平方公里,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54.6%。类型最多样: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低地雨林、山地雨林、热带云雾林等垂直自然性植被类型分布明显,在植被类型、物种组成和旗舰物种上表现出较高完整性,热带自然生境维持极高原真性。保存最完好: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保存了最完好的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拥有全世界、中国和海南独有的动植物种类及种质基因库,构成热带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宝库。连片面积最大:海南热带雨林是我国大陆性岛屿型热带雨林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且生物多样性指数与亚马孙热带雨林相当,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热带雨林等国家公园,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海南在高质量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的探索中,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与创新精神,通过构建高效的体制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发展绿色产业,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仅成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的典范,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主任张希武认为,海南省坚持高位统筹、以上率下、举全省之力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不断开创海南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以实际行动切实扛起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海南担当。

省局协同强机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治理创新实践。海南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举全省之力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积极探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一是建立省、局协调推进工作机制。海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建立省、局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常态化沟通解决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二是建立职责明确的管理体制。试点以来,在中央编办尚未批准机构和编制的情况下,在海南省林业局加挂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牌子,增设国家公园处,在局属自然保护地处、林业发展和改革处、海南智慧雨林中心分别加挂执法监督处、特许经营和社会参与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宣教科普中心等牌子,履行相应职能。三是建立高效协同的社区协调机制。高度重视社区沟通协调,省级层面明确,在领导小组下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小组,承担省级社区协调委员会的具体职责,及时研究解决各分局和属地市县上报的难以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完善国家公园执法体系。园区内42项林业行政处罚事项经省政府决定由海南省公安厅森林公安局及其直属分局行使,其他行政执法实行属地综合行政执法,执法工作步入正轨。

加大保护力度:多措协同筑牢生物多样性立体屏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构建协同联动机制、实施生态搬迁计划、严格保护旗舰物种、编制优先保护物种名录以及大力实施人工林改造等一系列措施,有效保护了热带雨林的独特生态系统和丰富生物多样性。一是探索生态搬迁土地置换。海南开创了农村集体土地与农垦农场国有土地等价置换的模式,成功探索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互促模式,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二是严格保护旗舰物种。2020年8月,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形成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分局监管、管护站具体负责、护林员(监测队)责任到山头地块的三级保护管理(监测)机制,野外监测手段也从单纯的人工监测逐步过渡到配合现代化技术的监测手段。三是制定修复规划与方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编制完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规划(2022-2030年)》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建设方案》。这些规划与方案制定了全面修复计划,明确了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为丰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提供强劲保障。

发展绿色产业:构建生态银行赋能社区共富新范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度重视绿色产业,健全绿色消费激励机制,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积极培育绿色新质生产力。一是社区参与与民生改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注重社区参与,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使得他们的收入来源更多元,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二是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全国率先完成了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并连续4年开展此项工作,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数据支撑。三是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编制了《王下乡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四是人工林的有序退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探索人工林的有序退出和生物多样性的恢复,结合种植本地植物、合理干预人工林及退化生态系统促进正向演替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外围的橡胶林下轮替种植食药用菌、益智等经济植物,这种模式不仅合理利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优良的自然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还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要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对热带雨林实行严格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向世界展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丰硕成果。海南省委、省政府遵循总书记的嘱托和中央明确的战略定位,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牢固树立和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保护、改善居民生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程惠哲认为,海南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一体化保护、系统性治理、多媒介传播,通过提供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服务和管理,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旗舰物种领航,生物多样性共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为基础,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旗舰物种稳步提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至7群42只,圆鼻巨蜥(Varanus salvator)、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 ardensis)、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30只海南坡鹿(Cervus eldii)重现国家公园。二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蕴藏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资源,包括4367种高等植物和651种野生脊椎动物,这些物种不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其种群数量在某些区域还出现了可喜的增长趋势,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自海南热带国家公园成立三年来,已发现霸王岭天麻(Gastrodia bawanglingensis)、凌氏石豆兰Bulbophyllum lingii尖峰水玉杯(Thismia jianfenglingensis)、迎春花马铃苣苔(Oreocharis jasminina)、海南马铃苣苔(Oreocharis hainanensis)、鹦哥岭飞瀑草(Cladopus yinggelingensis)、道银川藻(Terniopsis daoyinensis)、周氏睑虎(Goniurosaurus zhoui)、海南小姬蛙(Micryletta immaculata)、海南炭团菌(Hypoxylon hainanense)、网柄金牛肝菌(Boletus ornatipes Peck)、美丽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等动植物及菌类新物种75种。三是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制定了科学的生态修复计划,并明确了生态修复方向和修复方式。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有效改善了国家公园内的生态环境。

社区共富措施有力:生态搬迁兴产业民生改善守家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统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明确国家公园区域内居民的生产生活边界,制定社区帮扶政策,完善社区参与机制,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途径,以扎实举措切实提高园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一是生态搬迁与产业发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土地产权相互置换等模式,解决了生态搬迁难点问题,确保了搬迁居民离乡不失地、有产业发展、可持续增收。2023年,新高峰村集体经济收入40.4万元,同比增长28.66%,家庭人均纯收入25330元,比搬迁前增长97.07%。二是提升民生福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等方式,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的社区居民生活得到了显著改善,毛纳村积极发展生态产业如茶叶和旅游,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村民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国家公园还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培训服务,提高了他们的就业能力和生活水平,霸王岭王下村通过“黎花知音”乡村课堂公益行提升乡村妇女就业创业能力,让更多的乡村妇女守住乡土、守住家园、守住幸福。三是设立生态公益岗位。通过签订合作保护协议、设立生态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吸引当地居民共同管理国家公园,优先选聘当地居民1350人为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

生态保护形式多样:科研赋能强根基国际合作拓格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高位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科学开展保护修复,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有机统一。一是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通过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省智慧雨林中心等平台,积极搭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国际合作和社会参与。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汇集了30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组建全球智库,获批成立海南保护与发展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平台。二是推动国际合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起成立“全球长臂猿网络联盟(GGN)”,通过举办热带雨林保护国际研讨会、全球长臂猿保护合作伙伴大会等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等开展了一系列合作与交流活动,提升了国家公园的国际影响力。三是社会参与广泛。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工作,通过举办科普宣教活动、志愿者招募等方式,提高了社会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识和支持度。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的启示

海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高水平高质量推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奋力打造国家公园“海南样本”的创新实践,成为新时代国家公园建设的生动范例,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表率。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调研组组长陶建群认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特色做法和成功经验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

科技赋能智慧管理,构筑全天候生态防护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智慧管理水平的建设。通过建设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架设电子围栏等举措,实现了对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全天候在线监管。智慧雨林大数据中心平台集成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展示等多种功能,能够实时监测和分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各项指标,如气温、湿度、土壤含水量、生物多样性等,这些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使得管理人员更精准地掌握生态系统的状况,及时采取措施应对潜在问题。电子围栏能够实时监测和记录进入国家公园的人员和车辆信息,有效防止非法入侵和破坏行为。这种科技支撑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国家公园的管理效率,还有效降低了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带来的干扰。

铁腕执法筑牢生态屏障,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保持对违法行为的严厉打击态势。通过设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加强对国家公园内的日常巡查和监管,确保任何违法行为都能被及时发现和处理。这种高强度的执法监管,有效遏制了违法侵占林地、非法采石破坏生态等行为的发生,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于发现的违法行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坚决依法查处,绝不姑息。这种严厉的打击态势不仅起到了震慑作用,也向公众传递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增强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殷培红认为,海南热带雨林通过与公安、林业、环保等部门的紧密合作,实现了信息共享、协同作战,提高了打击违法行为的效率和准确性。

社区共建激活生态保护内生动力,铺就绿色发展共享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社区参与,致力于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这一做法彰显了生态公平和社会包容性的理念,同时也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公园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补偿和就业保障措施,积极鼓励并推动当地居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和特许经营中来。通过提供护林员、导游、清洁工等多样化的就业岗位,国家公园不仅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还让他们成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成功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为其他生态保护区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综上所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经验,在未来的国家公园建设中,我们应加强科技支撑和社区参与,严格执法监管和打击违法行为,不断完善与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推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

(执笔:周艳为人民论坛网地方频道主编)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专家成员:

陶建群 人民论坛专题调研组首席研究员、调研组组长

张希武  中动协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委员会主任

殷培红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程惠哲  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处办公室副主任

【本调研报告为2024国家治理创新经验课题调研阶段性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