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党建创新 > 思政实践 > 正文

【思政实践】发挥“组团式”教育支援优势 助力边疆地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幻灯片-大思政课

边疆地区高校承担着特殊的育人使命,守正创新建构大思政育人模式是服务国家战略、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通过“团队化输入与结构化帮扶”形式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组团式”支援模式是按照“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学骨干”结构组成团队,统筹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多维育人合力,为受援高校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提供有力支持。如何进一步发挥“组团式”教育支援优势,从北京-新疆协同维度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是一个很值得探究和总结的重要课题。

发挥教师资源优势,推动师资建设

边疆地区高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问题。当地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严重制约当地教育事业发展。北京市定期选派优秀教师组成支援团队支持边疆高校建设,援助教师是边疆地区高校宝贵的师资财富。支援教师来自不同高校,具有多元的学术背景和教学专长,能够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前沿的专业知识带入受援高校,能够有效解决民族地区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注入师资力量。同时,支援教师也与当地教师建立“传帮带”关系,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帮助当地青年教师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快速成长。另外,基于两年的支援工作经历,支援教师熟悉受援高校情况,了解实际需要,同时与其建立起密切的情感联系与心理认同。通过回访发现,支援教师在支援期满返回原单位后,依然会持续关注支持受援高校的发展,通过多种形式为受援高校学科建设、思政课建设等问题提供指导与帮助。基于此,边疆地区高校需充分发挥支援教师资源优势,构建包含支援教师的大师资库,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而丰富授课内容,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推动大思政课育人模式的建设。

联合开展学术研究,丰富教学资源

大思政课模式要求教师在准确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社会育人资源,丰富教学资源,打造具有地域行业特色的思政课。边疆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过程中,受援高校需要充分挖掘发挥支援教师力量,组成团队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挖掘、整理边疆地区的育人资源,将其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比如,在过去的支援工作中,支援教师联合当地教师对南疆五地州博物馆进行专项调查、搜集整理南疆地区的人文习俗与历史文化遗存、考察南疆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现状、搜集整理南疆地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教学案例、考察和田地区兰干村(驿站)保护开发现状、调研北京市支援建设典型项目、总结各族人民在边疆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标识(如老兵精神、胡杨精神、援疆精神)、助力受援高校深入推进南疆地区中华文化元素挖掘(成立于阗学院、昆仑文化研究中心、和田玉文化研究中心与于阗佛教文化研究中心)等。通过联合系统挖掘整理当地蕴藏的各类育人资源,使其转化为优秀的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打造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库。另外,受援高校与北京高校建立思政课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邀请当地教师参与北京的项目,深入了解北京的思政育人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精品项目,将北京的思政育人资源也能充分融入教学当中,弥补自身教学资源不足、单一的短板。

联合打造特色课程,拓展教学内容

受援高校联合支援教师团队共同开发特色课程,建立专题教学模块,打造具有北京-新疆元素的课程体系。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尤其要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内容。北京与新疆都蕴藏着大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资源,两地教师联合将育人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特色专题课程。围绕民族地区红色文化、非遗文化、边疆现代化建设、对口支援政策与党的民族政策等内容开发专题课程,打造“红色基因+民族文化”与“北京元素+边疆元素”的特色课程。比如,在红色基因传承开发方面,充分挖掘新疆的红色资源,围绕三五九旅、沙海老兵等主题开发教学专题。在边疆治理专题方面,围绕兴边富民、对口支援等政策案例讲述国家的边疆治理实践与成就。另外,还可以发挥支援教师专业优势,针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发展等内容形成教学专题。通过联合打造特色专题课程,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边界与理论视野,逐渐形成以国家标准课程为主体、特色专题课程为补充的大课程格局,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发挥思政引领力,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五个认同”。

协同创新教学方式,推动实践育人

边疆地区高校以课堂理论讲授形式为主,而适应时代发展的其他教学方式应用较少。“组团式”教育支援模式促进北京高校与受援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双方教师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比如,在过去的支援中,北京高校与新疆受援高校联合开展“石榴籽祖国行”研学活动,通过参加天安门升国旗仪式、参观国家博物馆、中共党史展览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等,了解党的光辉历程与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同时,北京高校也带领学生赴和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了解当地民族文化与边疆建设成就,两校学生同上一堂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课,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奔赴边疆、留在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通过“一来一去”的研学活动,不断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还有高校联合和田学校开展和田籍学生援疆暑期实践调研活动,了解北京对口支援新疆和田的政策与成就,感受家乡变化。受援高校以组团式教育支援为契机,以支援教师为纽带,借助北京力量,建立实践育人基地,创新教学形式,不断拓展社会“第二课堂”,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红色基地、民族社区、企业园区、文化场馆等,开展现场教学、田野考察、专题调研与主题宣讲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实践育人。

加强文化交往交流,做好“融文章”

“组团式”支援资源是受援高校的一大优势。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模式时,受援高校要充分利用结对帮扶的联系,充分发挥支援教师的桥梁纽带作用,与派出高校建立交流机制,不断创新交流形式,联合推出精品交流互访项目,密切各族师生的情感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支援团队在工作过程中,也要充分对接后方单位,挖掘两校交流合作的结合点,促进两地高校师生的交流互访,让各族师生走近、走亲。比如,两地高校以支援教师为纽带,通过联合党建、集体备课、参观考察、暑期实践、石榴籽研学等“一来一去”的系列交流活动,为两地高校师生提供实践锻炼平台,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形式,不断助力民族地区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在今后的支援工作中,支援团队需要进一步搭建平台载体、扩大交流规模、创新交流形式、丰富交流内容,引导边疆地区青年学生“走出去”,深化对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的认识,同时也要引导北京师生走进边疆地区,通过开展文化培训与实践调研了解所在地区的发展情况、历史文化与风俗习惯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

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也聚焦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社会资源的挖掘方面。“组团式”教育支援为边疆高校输送了优秀师资与丰富资源,通过理念输入、师资培育、课程建设等举措,有效激活思政课的多维育人效能,促进了民族地区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育人方式的转变,助力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模式。在今后的支援工作中,支援团队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形成支援合力,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不断推动北京与新疆两地高校之间的交往交流,将支援力量转化为受援高校育人优势,助力受援高校打造大思政课精品项目,构建具有边疆特色的大思政课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教育支撑。(作者:李海龙,北京物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挂职担任新疆和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本文系北京市教工委思政专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路径研究”资助成果,项目编号BJSZ2023YB42

[责任编辑: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