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春日经济”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三月江南,油菜花田与粉墙黛瓦相映成趣;四月中原,梨园飞雪伴非遗展演共舞霓裳。近年来,各地以花为媒、以节会友,将传统农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春日经济”。从东海之滨到巴山蜀水,从江南水乡到黄土高原,这股涌动的春潮不仅催热了消费市场,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劲引擎。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动能。在上海浦东,桃花节期间推出的“桃花消费券”直接撬动“住+玩+食”消费链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收入增长超两成;在山东青州,智能温控系统与分时电价试点让花卉产业突破季节限制,3000余种花卉年交易额突破150亿元;在江西遂川,线上线下融合的春茶销售模式让30万亩茶园变身“绿色银行”。这些实践表明,“农商文旅体”五位一体的融合模式,正在重塑乡村经济形态。

创新驱动破解产业升级瓶颈。尽管春日经济呈现蓬勃态势,但同质化竞争、基础设施滞后、服务品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仍制约其发展。在福建屏南玉洋村,千亩桃林吸引游客激增30%的同时,也暴露出交通拥堵、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等短板。对此,各地积极探索破题之道,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更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江苏南京溧水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实时监测花卉生长环境;河南洛阳通过VR技术还原牡丹文化场景,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农耕文明。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更能创造差异化的消费场景,增强市场竞争力。

生态优先引领可持续发展之路。乡村全面振兴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云南大理,洱海流域实施“花退渔进”生态工程,将环湖花海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在安徽黄山,通过制定《乡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标准》,实现游客流量与生态容量的动态平衡。这些举措印证了“两山”理论的实践价值:只有守护好生态底色,才能让乡村全面振兴行稳致远。结合国外的经验,我国可探索“生态积分”制度,将农户参与环境治理的成效转化为经济收益。同时,建立乡村旅游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运用大数据分析游客承载量,实现开发与保护的良性互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春日经济的发展已超越简单的消费刺激,成为重塑城乡关系的重要纽带。当城市居民在花海中重拾田园记忆,当特色农产品借助电商平台走向全国,当非遗技艺在旅游展演中焕发新生,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唯有坚持创新驱动与生态优先双轮驱动,才能让这抹春色常驻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作者:斯壬昊,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南市街道选调生)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