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先导,教育强国建设是一项兼具紧迫性与重要性的时代任务。要深刻认识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新挑战,包括国际社会秩序变革、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的要求,在充分汲取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经验成效的基础上,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引领教育强国建设;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布局,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实施理路;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积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拓展数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路径;找准教育强国建设各大体系的创新抓手,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激活发展动能。【关键词】教育强国 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教育现代化 教育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G40-5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7.002
【作者简介】朱永新,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新教育实验。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理想》《新教育》《我的阅读观》《致教师》《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走向学习中心:未来学校构想》《教育的减法》等。罗晶,苏州大学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教育实验、教育政策与管理。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持续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既令人鼓舞,又催人奋进。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之路不会是一片坦途。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以及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当下,必须秉持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路径,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活力、增添动力,朝着建成教育强国战略目标扎实迈进。
新形势新挑战凸显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重要性
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兼具紧迫性与重要性。一方面,《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两步走”战略安排,要求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时不我待,朝夕必争。另一方面,建设教育强国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丰富内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教育强国的内涵概括为,“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人民满意、世界领先的现代化教育强国”。[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强国建设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如何认清形势、应对挑战、深化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应对国际社会秩序深刻变革的挑战。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发展报告2024》指出,当今世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地缘政治局势紧张,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发展进程遭受冲击,这种冲击表现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国际政治保护主义回潮,高端材料技术壁垒加筑,打压与“脱钩”现象频发,这些不仅与全球化趋势相逆,也悖离了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将教育由一个可以全球共享的“公共产品”,异化成为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提供打击力量的“武器”。[2]教育强国的建设目标不仅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服务,也旨在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因此,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立足全局看教育、着眼长远看教育,看我们的教育能不能有效服务民族复兴、强国建设,能不能促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更加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把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代挑战。“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教育数字化不仅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领域,也是我国建设教育强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题为《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的报告指出,数字技术蕴含巨大的变革潜力,但我们仍未找到将技术潜力转化为现实的路径。[3]教育数字化转型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破解,如何发掘利用好数字化的潜力并避免陷入新的困境,是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挑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须突破的关键瓶颈。例如,数字时代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新课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调查揭示了“数字性别鸿沟”等新型教育不平等问题;数字化为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也对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提升一线教师的数字意识、知识技能和应用能力,成为深化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此外,数据安全与隐私风险、数字技术依赖风险、数字伦理与道德风险等,也对数字时代的教育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加快强国建设,助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决破除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完善与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4]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承担着培养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提供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拓展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推动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等多重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创新人才在层次结构、类型分布、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等方面,尚难以充分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和必争领域亟需能够赢得“掰手腕”较量的顶尖人才。因此,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进一步凸显一体化发展的协同助力作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夯实教育之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中心工作。[5]
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积聚信心底气
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精神品格,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与时俱进中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宗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的新要求新期待,把促进教育公平融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在教育规模上,我国已经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逐步从满足“量”的需求转向“质”的提升;在建设内容上,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动态化和终身化的教育需求,注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在资源分配上,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多年不低于4%,不断缩小城乡、区域、学校之间的教育差距,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确保教育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在锐意进取中提升大国办强教育的能力水平。一是教育普及度大幅提高。目前我国已经构建了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1.1%,达到世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24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5.9%,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2%,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二是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五育并举”理念已成为教育共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效日益显著;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推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不断提升;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完备,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正在形成。三是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新时代以来,高校向经济社会主战场输送超1亿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成为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一流产业技术工人的重要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超过7成、科技进步奖近5成来自于高校,特别是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此外,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发挥着愈加重要的作用。
在勤于探索中形成契合国情的教育治理模式。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和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二是持续推进依法治教,教育法律体系更加完备。教育领域的立法和修订工作稳步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等多部重要法律相继出台,法治理念、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入贯穿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三是统筹协调,充分激发多方教育主体活力。宏观层面,从国家战略高度制定长期和阶段性的教育发展规划,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擘画教育强国建设蓝图;中观层面,建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教育联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微观层面,赋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鼓励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学科优势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鼓励中小学结合当地文化和学生需求开发校本课程和特色活动,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的政策支持体系,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
在勇于实践中担纲现代教育转型的国际责任。一方面,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创新,贡献全球教育变革的中国力量。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国主动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以开放的姿态共享教育资源。当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面向200多个国家、1000多万个海外用户提供服务,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活跃、受益最多的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两个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联盟;依托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中国慕课走出国门,成为我国教育开放的一张名片。另一方面,以机制创新拓展合作维度,构建教育开放新格局。面对不确定性叠加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积极创新全球教育治理空间与路径。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博鳌亚洲论坛等重大场合,多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将扩大教育开放。截至2024年,我国已同183个建交国普遍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与6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6]通过创设“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合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经贸学院、“未来非洲—中非职业教育合作计划”“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等途径,不断完善点面结合的区域教育合作机制。[7]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行动路径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8]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系统观念,抢抓发展机遇,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引领教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那将是教育的失败。教育的失败是一种根本性失败。我们决不能犯这种历史性错误!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9]因此,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六大特质”既凝练了教育强国的基本特征,也全面体现了教育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要求。政治属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方向统领和根本保证,人民属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战略属性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长远布局和决胜关键。[10]要以政治为统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教育强国建设,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教育强国建设各个方面;要以民生为根本,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要以战略为重点,着眼全局和长远看教育,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工程。
用系统思维进行整体布局,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建设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和实施理路。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需要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指导和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运用系统思维谋划教育事业发展,推进中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11]从功能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中具有先导功能;从定位来看,教育强国建设在强国战略、民族复兴伟业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从要素来看,教育强国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共同推进现代化建设。因此,要运用系统观念对教育强国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教育超前布局、优先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建构多元化投入体制。一方面,逐步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到5%,同时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当前水平。另一方面,改革民间教育资本投入政策,进一步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支持个人、企业和机构成立各种公益基金会举办非营利性教育,同时完善税收、土地、金融、就业等政策,不断完善第三次分配政策,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向教育。其次,要不断完善教育强国建设的法制政策保障,构建公平与效率兼备的治理体系。一方面,加快完善教育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教、依法办学、依法治校共同推进,强化教育领域的法治保障,提升教育治理能力和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能力;另一方面,全面开展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教育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评估与督查工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与落细。第三,要传承发扬中华民族重教尚学的优良传统,凝聚教育强国建设的社会共识,深入推进全民阅读,积极打造书香家庭、书香城市,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大国、学习型社会。
抢抓人工智能发展历史机遇,积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拓展数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准确把握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到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当前,以数字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人工智能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其学习算法、虚拟学习环境营造、智能交互系统等多种强大功能,加快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要准确把握数智教育内涵要求,有效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要素深度融合,积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教育数字化发展道路。一方面,要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的战略意义。2022年,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教育数字化变革列为五大重点行动领域之一,世界各国相继推出教育数字化发展政策,数字技术已成为影响全球教育格局的重要因素。推进教育数字化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先手棋,必须深刻认识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意义,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制度规范、资源平台等多方面协同推进。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教育数字化激发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局面。在人工智能时代,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重点强化国家教育政策的主导和规范作用,同步完善教师教育能力发展新矩阵,系统构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新要求,探索开发素质教育协同发展新模式,积极开拓人才流通新方法,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找准教育强国建设“八大体系”的创新抓手,将创新精神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激活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12]《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八大体系”,即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一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立足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与认知规律,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阵地,立足青少年现实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路径。二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础教育体系建设,科学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鼓励学校特色化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成才提供更多选择,尤其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大力培养青少年的探究兴趣和学科专长,深入做好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和培养工作。三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以教育评价为突破口,加快构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评价”一体化贯通的制度和机制,进一步发挥高水平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健全创新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生态链。四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培养层次,逐步建立以本科职业教育为主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五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广泛借鉴现代教育技术和学分银行体系,建设一批新型学习中心,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社会教育、继续教育、非正式教育蓬勃发展的现代教育图景。六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技术推广服务水平,构建尊重创新、释放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七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教师队伍体系建设,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研究探索数字化时代“人机共教”的新模式,建立“能者为师”的新机制,弘扬教育家精神,深化教育家办学制度创新。八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际合作体系建设,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建立一批有影响力的“国际化教育先行示范区”,引领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同时,在充分自信、自强的基础上,大力营造包容开放的生态环境,支持和鼓励各类高校走出去办学,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当前,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重要阶段。我们要紧抓历史机遇,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奋力打开教育事业发展新天地,以坚实的教育根基从容应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浪潮,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笃定前行。
注释
[1]朱永新:《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中国远程教育》,2023年第10期。
[2]余南平、黄昊:《百年变局下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挑战与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第6期。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年,第3页。
[4]习近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求是》,2025年第2期。
[5]朱永新:《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8期。
[6]《深入贯彻战略部署 全面构建“八大体系”——教育强国成于实干》,2025年3月24日,www.gov.cn/zhengce/202503/content_7015325.htm。
[7]《以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答好新时代命题》,《中国教育报》,2024年9月8日,第1版。
[8]《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指明教育强国建设方向》,《人民日报》,2023年5月31日,第1版。
[9][12]习近平:《论教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年,第6、11页。
[10]刘振天:《以教育“三大属性”引领教育强国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25年第1期。
[11]周洪宇、余江涛:《论习近平总书记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的科学思想方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年第1期。
Scientific Approaches and Innovative Practices for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Zhu Yongxin Luo Jing
Abstract: As a strategic priority for comprehensively advancing the great cause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through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s an urgent and significant task of our times. It is necessary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new challenges faced i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clu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orde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n the basis of fully drawing on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ducation power with a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Meanwhile, it is important to adhere to the socialist orient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and lead country in education with its political, people-oriented, and strategic attributes. Systematic thinking should be adopted for overall planning,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functional positioning and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of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in the overall national development. It is essential to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actively open up new tracks and create new advantages, and expand the path of digital and intelligent empowerment for building an education power.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identify the innovative drivers for each major system in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and infus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educational process to activate development momentum.
Keywords: leading country in education, spirit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责 编∕邓楚韵 美 编∕梁丽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