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中国品牌 > 品牌智库 > 正文

新一代智能终端: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在2025年全国两会上,“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作为新词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彰显了我国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终端设备深度融合方面的决心与战略布局。这一提法不仅为智能终端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预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将在消费电子领域迎来全新的变革与机遇。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出现,不仅是技术迭代的结果,更是推动产业升级、激发消费潜力的重要引擎。那么,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它们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本质上,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都属于新一代智能终端,与传统智能终端存在着显著的代际区别。传统智能终端的智能化通常体现在由中央处理器(CPU)或图形处理器(GPU)支撑的多功能任务处理上。以市面上常见的智能手机为例,除了移动电话的基础功能外,智能手机还具有图像处理、语音识别、导航定位等功能。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能够与用户互动的语音助手,如Siri、Cortana、小爱同学等,更是“人工智能+终端”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传统的智能手机和电脑而言,人工智能应用的实现更多依赖于终端中安装的软件程序。若卸载了相关软件,则终端自身系统不具备人工智能能力。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超越了工具附加的意义,从“人工智能赋能”向“人工智能原生”发展。这里的“人工智能原生”,指的是人工智能已经嵌入终端设备的基础架构,即终端设备中的人工智能不是后期添加的功能。换言之,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将内置人工智能系统,从而对整个手机里的各种数据进行学习,以用户意图为导向,进行自动决策和执行。比如,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可以在系统层面根据用户每次出差的航班记录、酒店记录等数据,推测用户的习惯和偏好,进而在航班和酒店选择上主动为用户提供预见性的、个性化的建议。

总体而言,传统的智能手机、电脑只是在既有的产品、应用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未对终端的底层开发逻辑进行重构。而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则是将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基础功能与核心构成要素,使之嵌入终端底层的开发逻辑,配合人工智能芯片将性能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将是名副其实的智能体,可以对数据、信息进行自主感知,进而自主地进行任务规划、决策和执行。

这种代际差异意味着,相较于传统设备,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在性能、存储及模型优化等软硬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部署大模型需要高性能的人工智能芯片,这些芯片不仅要具备更强的计算能力,还要能在控制功耗和散热的同时保持算力稳定。其次,大模型的本地化增加了对存储空间和带宽的需求。如果存储带宽不足,将限制终端处理数据的调用、处理效率,同时更大的模型参数量也要求更多的内存。最后,为了追求更精细的大模型,模型轻量化成为一种趋势,这不仅能减少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依赖,还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延长设备的续航时间。

从传统智能终端向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升级,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不仅提升了手机、电脑等设备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还为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突破了传统终端的功能限制,从单一设备向智能中枢的地位发展,进而带动智能家居、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应用场景的自动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在更宏观的层面上,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将加速“端——边——云”智能体系的构建,重塑产业生态,推动上下游产业链的技术升级,进而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多个细分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出现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如同任何新技术和新产品一样,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们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同时带来了新的安全风险。

首先,算法的“幻觉”风险依旧突出。大模型在理解信息、处理文本时,可能会生成不准确甚至有误导性的内容。这种由算法“幻觉”引发的错误决策,一旦进入了自动化执行阶段,轻则对手机、电脑用户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扰,重则威胁用户的经济利益和隐私安全。

其次,数据安全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在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与用户交互的过程中,存在未授权访问、隐私泄露和数据滥用等潜在风险。随着操作系统的复杂度增加以及终端数据存储量的上升,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在网络攻击面前会显得更为脆弱。

最后,可能造成新的社会性风险。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的定制化信息服务,或进一步放大“信息茧房”效应,加剧社会歧视与偏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排除终端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有可能自主获取资源、寻求权力,出现与用户争夺终端控制权的风险。用户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长此以往也会面临自主思考、判断能力下降、丧失主观能动性的问题。

面对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等新一代智能终端的发展浪潮,我们应秉持乐观与谨慎并存的态度,在支持人工智能模型广泛应用的同时,有效规避技术安全风险,并在创新发展与安全治理之间建立平衡。

一是优化人工智能模型,减少生成“幻觉”的风险,提高决策的可靠性。一方面,可以采用更先进的大模型技术,增强信息检索和上下文推理能力,并定期校验算法,确保决策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另一方面,提升训练数据的质量,通过定期全面清洗和验证训练数据,保证其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

二是强化数据保护能力,构建端云协同的新一代智能终端安全防护体系。在设备端,通过增强生物识别认证、自我检测机制和恶意代码识别等技术,提高数据保护能力。同时,在云端,利用模型加固技术降低信息被窃取和篡改,以及被植入后门的风险,并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实施严格的安全过滤机制。对于高敏感度的用户数据,仅在端侧进行处理,以保障用户隐私安全。此外,确保云端与设备端之间的通信加密,以全面保护数据传输安全。

三是制定行业标准,规范人工智能行为。可以效仿自动驾驶汽车领域,对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及其他新一代智能终端的自动化程度进行分级,并根据自动化程度规范出不同的责任边界和安全标准,以限制企业和个人滥用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需要注明风险。

四是加强用户教育,提高社会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消除对人工智能的盲目追捧、跟风或恐惧情绪。应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决策机制方面的优缺点,并在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上提供明显且便捷的人工干预选项,确保用户能够随时干预人工智能的行为。

总之,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代表了智能终端的代际跃迁,它们的智能化不仅体现在具体软件功能上,更是深度嵌入到终端的底层架构中,从而在运行过程中实现全面的主动感知、决策和执行。当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同样重要的是要在技术优化、隐私保护、行业标准和用户认知等方面加强管理和治理。需要确保在安全可控的前提下,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并激发数字经济的创新活力。

(作者分别系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员)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