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基层干部的“成长之道”

大地之上,万物生长皆有章法,幼苗破土萌发的瞬间,就注定了它要在阳光雨露中舒展枝叶,在风霜雨雪里成就栋梁之材。基层干部的“成长”也是如此,当个体成长的轨迹与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频共振,基层干部的“成长之道”就已超越了职业发展的范畴,升华为一种蕴含生命智慧的成长哲学。

从一粒种子到茁壮成长的幼苗,基层干部要不断向下扎根,在基层大地中汲取营养。当种子深埋于土壤之中,根系悄然延伸,看似静止的表象下,恰恰决定了其未来生长的高度。同样,基层干部在工作实践中,也需要这种沉潜的智慧,办公室的方寸之地不应是干事创业的主舞台,与其坐在屏幕前填表格,不如到群众家里看看米缸;比起照着文件念政策,不如用“土话”讲讲家乡变化……在方言俚语中聆听民生诉求,在家长里短里探究治理密码,在柴米油盐下体会政策效果,群众眉宇间的喜怒哀乐比任何理论教材都更鲜活生动。在走村入户中了解真实民情,在纠纷调解中学习沟通方法,在政策落实中掌握工作规律,要想汲取“成长”的养分,基层干部就不能选择被动等待,而是要主动构建与人民群众的双向联系,始终秉持“为谁干”的初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自己工作实践的价值坐标。换而言之,只有脚上沾的泥土多了,基层干部才能真正把根扎进基层、扎进群众心里。

从一株幼苗到迎风矗立的大树,基层干部要不断向上生长,在改革创新里沐浴阳光。幼苗要想长成参天大树,少不了来自阳光的能量,这个过程既是生命最原始的本能,也包含了向上的昂扬精神。对基层干部而言,基层既不是封闭的温室,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老一套”,工作中既会面对听不懂方言、摸不清门道、理不顺千头万绪的困境,也可能遭遇让人感到本领恐慌的“瓶颈期”。为此,基层干部需要主动寻找“阳光”——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跟上新形势,在改革创新的时代气息中呼吸吐纳,找到坚守与变革间的最佳平衡点。当然,基层干部的“成长”除了需要“阳光”,也离不开“新鲜空气”,正如基层干部不光要突破思维定式,还要主动克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认知重构的阵痛,在不断的学思践悟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一棵树木到葱葱郁郁的森林,基层干部要不断向外舒展,在风雨的考验下积淀年轮。树木遭遇风雨侵袭时,损伤处会形成特殊的防御组织,这些伤痕最终化作年轮中独特的纹理,这种特殊的机制对基层干部的“成长”也很有借鉴意义。基层干部想要独当一面,必然要经历“风吹雨打”,第一次负责项目时的忙乱,教会了统筹协调;处理矛盾纠纷时的碰壁,训练出换位思考的能力;应对检查考核的压力,倒逼出更扎实的工作作风,这些“不舒服”的经历恰是基层干部宝贵的“成长经历”。每跨过一道坎,肩膀上就多扛起一份责任,但扛得住风雨不等于要单打独斗。老树能屹立不倒,是因为它的根系与其他树木在地下紧密相连。基层干部也要学会向外舒展,团结群众、依靠团队,把一个人的坚持变成一群人的坚守,就能像森林抵御台风那样,凝聚起生生不息的力量。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基层干部悟透这种成长哲学,广袤的基层大地上也将崛起一片生机勃勃的治理森林。

[责任编辑:李一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