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以深厚情怀直面民生关切 凭赤诚初心诠释为民之道

党深植于人民,与人民血脉相连,力量亦源自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民生问题始终是党和政府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广大党员干部应心系百姓生活,全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始终与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奋进,以真挚情感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用真抓实干创造百姓幸福生活,以切实行动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篇章,把“何以为民”的答案呈现在人民群众的灿烂笑容里,镌刻于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融入进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

视“民生小事”为“头等大事”,于“问需于民”里精准锚定民生坐标民生之事,看似细微,却关系重大。群众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问题”,实则紧密关联着千家万户的“大幸福”。重视民生,首要在于倾听民声。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摒弃脱离实际的“闭门造车”思维,主动走出办公室,深入基层一线,以全身心投入的姿态聆听群众的心声与期盼。

建立常态化调研机制,主动了解群众需求。运用多样化的调研方法与形式,既要聚焦群众广泛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重大民生问题,也要关注社区治理、养老服务等细微之事,切实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借助数字技术赋能需求分析,实现精准施策。通过数字化手段整合民生需求,对零散的需求进行分析处理,形成系统的问题清单,推动政策从“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模式转变为“精准滴灌”式的精细模式。

化“民生热点”为“幸福起点”,在“问计于民”中凝聚社会治理强大共识解决民生难题,关键在于汇聚民智。广大党员干部要放下“管理者”的架子,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敢于请教、善于求教,充分激发基层的首创精神。搭建开放的议事平台,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通过民主协商、线上听证等形式,拓宽群众建言献策的渠道,让人民群众从社会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充分释放社会主体活力。推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与社会组织参与有机结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有效避免“拍脑袋”式的盲目决策,提升社会治理的温度与精度,真正实现从“我为群众办实事”到“群众与我共谋事”的积极转变。

以“民生温度”衡量“实干刻度”,从“问效于民”中书写精彩为民答卷民生工作的成效如何,最终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只有从群众的视角出发检验民生工程的实际成果,才能真正落实“为民之事、民评为先”的理念。履行民生承诺,关键在于取得实际成效。

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置于首位,通过一个个“小改变”不断夯实“大民生”。以群众满意度为重要标准,建立动态评估体系。把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指标,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调查等方式,实时跟踪政策执行效果,对群众不满意的地方及时整改。发扬“钉钉子精神”抓好工作落实,推动基层实现长效治理。坚持目标不动摇,持续发力,在坚持不懈中坚守人民立场,持之以恒地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异为民答卷。(钱萍)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