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基层治理 > 正文

执“农文旅”之笔绘就乡村全面振兴“富春山居图”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对2025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入学习贯彻文件精神,以“农”筑基、以“文”铸魂、以“旅”兴业,执三色之笔,在希望的田野上绘就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富春山居图”。

执“科技金犁”,深耕“智慧+农事”融合试验田,织就“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希望锦绣。“仓廪实,天下安。”农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根基,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其破题在“新”,落脚在“实”。广大党员干部当以科技创新为犁铧,深耕“藏粮于地”与“藏粮于技”的现代农业沃土。一方面,要推动“科技赋能”,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广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农业物联网等现代农业技术,让“锄禾日当午”的艰辛耕作转变为“屏观千亩绿”的数字农事。另一方面,要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通过政策扶持、技能培训、创业孵化等措施,鼓励返乡创业青年、农业科技人才扎根乡村,让“土专家”“田秀才”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领头雁”。唯有让科技与人才赋能乡村,方能绘就“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科技兴农长卷。

执“文化墨笔”,活化“非遗+乡愁”文化基因库,谱写“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田园诗篇。“乡村全面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文化摆渡人”的自觉,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一方面,需深挖文化根脉,加大对古镇、古村落、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等的保护力度,以“修旧如旧”的理念修缮宗祠古桥,用“传艺更传神”的匠心守护非遗技艺,使青砖黛瓦间流淌“记得住乡愁”的岁月回响。另一方面,还需创新文化表达方式,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生活相融,依托数字科技开展多元文化业态的开发与培育,建设乡村书屋、文化驿站,策划农耕节、民俗展演,办好村跑、村晚、村超等“村字号”文体活动,让乡村不再是“文化洼地”,而是“精神高地”。

执“山水青毫”,擘画“生态+产业”共富全景卷,畅写“晴空绿树连山翠”的绿色华章。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里,生态与产业绝非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而是山水相依的共生题。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做生态底线的守护者,更需当绿色转型的领航员。以“生态产业化”破题,需将山水林田的生态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农旅融合让梯田云海变身“云端民宿”,康养产业使森林氧吧化作“绿色银行”,让生态资源在产业化开发中实现保值增值;以“产业生态化”解题,则需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智造跃升,通过秸秆还田、有机施肥构建循环农业链,依托数字技术打造“智慧农场”,让每粒稻谷都携带低碳基因。如此,方能在青山郭外绘就现代版“绿富美”长卷,让生态美与产业兴相映生辉,使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华章既有生态文明的厚度,更显共同富裕的温度。(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东迁街道 程伊敏)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