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总体概念体现了“量”“质”“效”三者的融合统一,不可偏废,更不能将其相互对立。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具备诸多有利因素,但也面临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经济形势起伏与发展模式转换、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以及外部环境冲击与抑制因素的叠加影响,同时需要应对部分群体就业不充分、就业结构存在矛盾、资源配置效率欠佳、整体就业质量有待提高等就业领域内部挑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将党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贯彻始终,把就业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强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健全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实施提升就业质量政策计划,加大应对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力度,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形成就业工作新合力。
【关键词】高质量充分就业 就业优先 就业友好型发展 投资于人 劳动力供给侧改革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6.002
【作者简介】莫荣,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劳动就业和人力资源。主要著作有《就业体制改革》(主编)、《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合著)等。陈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就业创业和社会政策。主要著作有《中国就业发展报告》(合著)、《当前就业热点问题研究》(合著)等。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我们党开始提出新发展阶段我国就业发展的新目标。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目标。就业目标的演变,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这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党中央对就业工作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条件为就业工作提供目标方向指引,同时这也是我国就业实践不断深化的必然趋势。“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这一目标的提出与新时代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适应,充分体现了就业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1]这是站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科学把握就业发展规律、深刻洞察国内外发展环境和就业矛盾变化、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作出的科学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思路、新要求,系统阐释就业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性、基础性作用,深刻总结新时代我国就业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刻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深刻阐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实践要求和重点任务,[2]回答了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干等我国就业发展的基本问题,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明确的实践导向,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这深刻阐明了就业与民生改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内在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换的必然选择。就业既联结着生产,也联结着生活,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高品质生活追求的需要,都离不开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现。
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总体概念的基本含义。就业目标是政府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早期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将实现充分就业、促进就业作为其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就业质量”逐步走入研究和政策视野,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推出各种相关概念和评价指标,如美国的“生活工作质量”、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到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工作质量”,再到欧洲科学基金委员会提出“就业质量”等,总体上就业质量的内涵不断更迭、逐渐丰富。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进入21世纪后,随着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逐渐丰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以来,有关机构和学者对就业质量做了大量研究。总的来说,前期研究更多把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作为两个相对独立且相互联系的概念和范畴进行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提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指引性。“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相较于以往“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而言的,是对以往就业目标的升级。对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内涵和评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宏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充分、就业环境公平、就业结构优化、人岗匹配高效、劳动关系和谐等;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充分就业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不仅有活干,而且工作稳定、收入合理、保障可靠、职业安全等”。[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含义的阐述既注重宏观层面与微观感受相协调,又体现扩大容量与提升质量相兼顾;既注重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也强调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相统一,是对高质量充分就业内涵的全面而科学的解释,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了方向指引。从具体内容分析,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集充分就业、高质就业、高效就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目标和要求,体现了“量”“质”“效”三者的融合统一,“质”以“量”为现实基础,“量”以“质”为价值取向,“质”和“量”均以“效”为实现路径,三者具有高度联结性,融为一体,互为依托,不可偏废,更不能将其相互对立。进一步细化维度分析,“充分就业”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数量充分,主要是就业规模扩大,人力资源得以充分开发和利用,表现为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和较低的失业率;二是时间充分,即劳动者在合理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消除工作时间和工作量方面的不充分就业,时间上的充分既包括劳动者当期工作时间的充分,也包括劳动者整个生命周期中劳动时间的充分;三是能力充分,从微观上看是指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与其知识技能水平匹配,其劳动技能和各类才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宏观上看是整体人力资源的配置合理,总体人力资本效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高质就业”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上主要是指一定区域经济体总体就业机会充足、就业制度完善、政策公平、服务高效、劳动收入和福利水平适当等从总体上体现较高就业质量的状况;中观上可以考察市场用工主体在用工管理科学、劳动关系和谐、工作环境安全、劳动保护健全、人岗匹配适当、员工权益表达畅通等方面的情况;微观上衡量劳动者薪酬水平合理、职业发展顺畅、就业能力提升、权益保障充分、工作生活平衡、职业声望受尊重,等等。“高效就业”也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就业与产业相协同,劳动力市场的总体资源配置高效,人力资源在各经济部门的分布合理,潜在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发挥,“招工难”“人才缺”问题明显缓解;二是劳动者就业能力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人岗适配度较高,技能结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能够人尽其才,个人劳动效率得到提升;三是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与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能力和效能提高,市场对接匹配高效,摩擦性失业减少。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民生为大”,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充分体现了劳动对于实现人口现代化的意义,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规模优势,将9亿多劳动力转变为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能够更好实现人人都有机会通过勤奋劳动得到发展、融入社会、享有高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景。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劳动者,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根本上回答了现代化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就业是沟通社会需求和供给,连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键。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让更多人参与劳动创造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和享有财富,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实现物质文明的基础,也是通过劳动和职业观培育塑造劳动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举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实现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关系和谐的必然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对发展模式、劳动对象和生产生活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对经济产业结构、就业资源和机会产生影响。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也是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底色。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就业本身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随着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需求也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反映在就业领域,就是劳动者相较于关注岗位“有没有”,更在意工作“好不好”。在解决量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就业“质”的需求,是当前和未来就业发展最突出的特征。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助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动能加速向创新驱动与消费拉动转变,无论是创新驱动还是消费拉动,从根本上需要以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条件。高质量充分就业还是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秩序发生巨变,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竞争加剧。正如盖洛普首席执行官吉姆·克利夫顿(Jim Clifton)在2011年出版的《The Coming Jobs War》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工作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状况的关键指标。国家、区域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为国民或区域内居民争取“好工作”。[4]从这个意义上说,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也是我国在新的全球化和大国竞争背景下,超越以往“低劳动成本”优势,培育和塑造“高质量就业”新的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交融、相互激荡。我国就业发展也进入新的阶段,面临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重大变革、当前和长期因素的综合影响,就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
一方面,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诸多有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为就业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体制机制条件。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我国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化蛹蝶变”的关键期,这些为就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拓展了新的就业空间。
另一方面,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局和重要因素变化也必然给就业带来各种风险挑战。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复杂性突出,各种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风险增多,推进就业扩容提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仍需解决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行业性、区域性、群体性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始终存在。从长期因素看,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产业数智化、发展绿色化、就业形式与观念多元化等趋势持续深化,也将对就业发展产生广泛深入的影响,表现为如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我国人口进入新常态,劳动力供给形势发生变化。我国人口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但人口规模由增量转入减量发展,少子化、老龄化、城乡区域差异化明显。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和人力资源规模仍处高位,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14.08亿,16~59岁人口8.58亿,就业人员73439万人。[5]近年来,我国劳动参与率保持在65%左右,始终处于世界前列,年新成长劳动力1600万左右。我国拥有2亿以上高等学历人口,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出生人口;拥有2亿以上技能人才,其中6000万以上是高技能人才;劳动者年均有酬劳动时间超过2000小时。[6]但从发展趋势看,我国劳动力供给总量将持续减少的大趋势没有改变。“十五五”时期,随着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虽然弹性退休政策的实施增加了部分劳动力供给,但劳动力规模仍将减少,且减幅逐步扩大。总量趋减背景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劳动力供给结构将持续调整。劳动力大龄化趋势明显,特别是农民工平均年龄逐年大幅提高;青年人口规模仍保持在较高水平,且代际特征更加突出,其就业条件、择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发生深刻改变。就业工作在应对总量压力的同时,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结构性矛盾的化解,在挖掘存量、优化结构、提升能力上下功夫。一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包括青年劳动力失业率较高和劳动参与率下降问题,目前仍占全社会就业人员20%以上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就业和增收问题,2.9亿多农民工和2亿多灵活就业人员的充分稳定就业和增收问题,等等。
经济形势变化与发展模式转换。首先,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面临周期性调整、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突出问题。企业经营和发展面临更大困难和不确定、不稳定性,投资和用工意愿不振,给稳就业工作带来压力。其次,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加速,创新驱动和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产生影响。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新兴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比2018年末分别增长51.4%、53.0%和72.5%,合计新增人数占第三产业新增人数的比重为49.6%。同时,金融、建筑、采矿等行业单位从业人员减幅较大。[7]行业结构横向变动、纵向升级加剧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动,不同行业的市场需求此消彼长,部分行业人员职业转型困难。创新经济对劳动者的创新能力和技能素质要求较高,进一步加剧人力资源结构性短缺。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也需要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特别是需要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加快低生产率经济部门(第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对城乡、区域的就业结构产生影响,需要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和乡村地区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与此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双碳”目标和“两山”理论深入推进,对所涉重点行业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以及就业影响持续加深,行业性、区域性就业转型问题凸显。
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进步和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随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劳动力市场岗位需求将深度调整。智能化的本质是生产力的解放,也必然引致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资料和要素得到进一步开发、重组,配置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工作形态、利益分配和社会关系也发生相应变化。上述变化对劳动力市场供需两端和配置产生广泛深刻的影响,必然重构劳动世界的图景。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和应用正加速推进,其对产业和劳动力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影响的行业领域、生产环节、岗位类型越来越广泛,对灵活就业群体、传统产业工人、科技从业人员、传统白领阶层、内容创造者等各类群体形成全面冲击。一些研究认为,人工智能会影响40%甚至50%的工作,上亿人的就业岗位将被替代,在一定转型期内,企业和劳动者都面临阵痛,需积极实现行业企业转型升级和劳动者职业生涯转换,同时,如果应对不当,劳动力市场分化可能进一步扩大,出现劳动力市场内部结构的断裂和极化,进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失衡。但从长期看,人工智能通过发展生产力、催生新型产业行业、深化社会分工,最终会实现压低失业率、提高劳动者收入、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的长远效果。
外部环境复杂严峻、不确定性上升。当前,国际政经矛盾突出、地缘冲突频发,美国、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政治民粹主义和经济孤立主义、单边主义合流,对世界经济秩序和供应链产业链影响加深,关税摩擦引发通货膨胀、金融危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经济动荡等事件的概率显著上升,外部输入性风险增大,由此引发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对我国经济和就业造成的冲击不容忽视。
就业自身发展仍存在短板不足。除了发展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就业发展本身存在的短板和不足也是促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和要求比较,目前我国就业中不充分、结构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就业质量偏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如青年失业率较高,影响劳动参与的慢就业、不就业现象增多;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工作时间、工作量不足,劳动收入偏低;很多农民工处于“半就业”状态,窝工现象增多;部分女性因为照顾家庭而放弃工作;就业意愿较强的退休人员“在家待不住,在外没事干”等。我国总体人力资本仍然偏低,就业人员中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者占比仍高达六成,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占比较低,这种能力上的不充分现状虽普遍存在却难以在失业率数据上得到客观反映。在人力资源配置上,结构性失衡与效率偏低问题突出,人力资源分布的行业、区域结构失衡,人才不足和人才浪费同时存在,“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劳动者求职就业观念和要求与企业招工用工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市场匹配度较低,总体资源匹配效率不高。在就业质量上,劳动收入占比较低,缺乏稳定增长和有效调节的机制,中低收入群体规模大,收入分配在城乡、地区、行业、群体间存在较大差距;灵活就业人员等部分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权益保障不足,失业致贫风险长期存在;城乡区域水平流动性过度,社会垂直流动不畅,劳动市场分层差距过大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能力上,宏观政策协同和就业优先政策一致性评价机制尚不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创业政策尚不完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效能不足,统一规范高效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仍不健全,劳动者和企业的各种就业扶持与服务需求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满足。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方略和政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适应就业功能的新定位、就业目标的新使命、就业形势任务的新变化,就业工作需要在总体方略、政策思路和具体举措上不断进行创新、调整和丰富。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充分就业重要讲话的思想内涵,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将党对就业工作的领导贯彻始终,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按照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作出的部署,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为定位,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基础,从供需两端同时着力,更好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持续改革创新,积极因应经济社会发展各种机遇与挑战,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劳动力供给侧改革,切实加大力度“投资于人”,为劳动力供给开源提质。加强宏观政策民生导向,切实加大力度“投资于人”,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来。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队伍,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科学研判人力资源发展趋势,统筹抓好教育、培训和就业。统筹制定国家总体人力资源开发中长期规划。统筹实施影响劳动力供给的生育政策、退休政策、教育政策、培训政策、福利政策,等等。重点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统筹普通高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发展,及时更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教育内容。统筹城乡人力资源开发,特别要加强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政策扶持,加大大龄农村劳动力开发力度。统筹各层级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从国家高层次人才到企业熟练普工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将人力资源供给链纳入国家强链计划,完善产业链供应链与人力资源链的联动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人力资源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作用。坚持就业引导的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方向,建立劳动群体全覆盖、职业生涯全涵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探索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专项基金和劳动者个人职业培训账户。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可及性、针对性、有效性、及时性。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加强政策协同,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式转换,在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发展路径、发展布局等方面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将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纳入方向一致性评估范围,加强财政、金融等宏观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产业、教育、消费、区域、科技、环保等其他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特别是要提高产业发展的就业拉动能力,统筹一二三产发展、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新兴制造业、新型消费、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领域扩大就业机会。在编制和评审重大规划、开展重大项目、布局重大生产力时,应将就业的量、质、效等情况进行充分评估、科学研判,优先发展就业增长点多、就业吸纳力强的产业。开展针对性的专项就业岗位开发支持计划,扩大就业机会。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支持计划。实施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岗位开发计划,针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企业提供岗位归集储备、专项技能培训、人力资源服务、就业政策支持的链式服务。实施针对生态功能区、资源转型地区、革命老区、边境地区等的专项就业促进行动。开展青年基层创业就业支持行动,统筹利用就业、创业、培训等各类资金,鼓励青年到街道社区创业就业,满足人民群众在医疗、法律援助、教培、文娱体育、康养等各方面的专业性服务需求。建立促进企业用工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激励机制,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吸纳就业、稳岗扩岗的意愿和能力。
健全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更新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清单。完善各层级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夯实基层就业服务基础,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针对重点群体进一步完善就业支持体系,实施青年就业启航等专项计划,强化对困难家庭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的就业帮扶。深入实施防止返贫致贫就业攻坚行动,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帮扶常态化机制。开展大龄劳动者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登记失业人员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工作。
研究实施提升就业质量一揽子政策计划。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采取切实政策措施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完善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完善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优化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和监察执法,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制度,严厉打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完善劳动者合理流动机制,保障平等就业权利。坚决纠正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健全就业歧视救济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努力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加强治理欠薪欠保、过度加班、违法裁员、求职陷阱等乱象,维护劳动者在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技能培训、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完善就业调查监测体系,加大应对失业风险的政策储备力度。围绕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调查监测体系,构建就业失业形势智能分析系统。强化就业领域监测预警、政策储备和应急处置。探索建立就业保障金制度,重点应对国内外各类“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带来的失业风险,在推广智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等技术创新应用时,同步研究评估其对就业的影响。针对转型升级带来的大龄、低技能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制定分流安置方案,必要时实施“就业保障计划”予以兜底帮扶。
完善就业促进机制,形成就业工作新合力。将就业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作为民生工作的头等大事,更加自觉地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进一步从战略高度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按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要求,整合部门力量,加强部门间协调,健全政策体系,完善促进机制。加快推进落实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就业工作绩效评估考核制度,试点推行高质量充分就业评价。加强组织实施,健全制度机制,增强工作合力,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基层落地见效。健全就业领域促进机制,建设国家就业高端智库,积极参与全球就业治理。
注释
[1][3]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求是》,2024年第21期。
[2]中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党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求是》,2024年第21期。
[4]See J. Clifton, The Coming Jobs War, Gallup Press, 2011.
[5]《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5年2月28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502/t20250228_1958817.html。
[6]据调查,我国居民有酬劳动参与者每日平均时间为6小时23分钟,按此推算其年均劳动时间超过2000小时。参见:《第三次全国时间利用调查公报(第二号)——全国居民主要活动领域和主要活动大类时间利用情况》,2024年10月31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0/t20241031_1957216.html。
[7]《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三号)——第二产业基本情况》,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5.html;《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四号)——第三产业基本情况之一》,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4.html;《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五号)——第三产业基本情况之二》,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2.html;《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公报(第六号)——部分新兴产业发展情况》,2024年12月26日,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412/t20241226_1957891.html。
责 编∕李思琪 美 编∕周群英
Connotation,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Mo Rong Chen Yun
Abstract:Promoting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is a new positioning and a new mission for the employment work in the new era and on the new journey. As a comprehensive concept,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mbodies the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quantity", "quality" and "efficiency", and neither should be neglected or regarded as mutually exclusive. Promoting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vanc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has many favorable factors, but it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s of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labor supply, fluctuations in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models, progress in the it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s well as the combined impact of external environmental shocks and inhibitory factors. In the meantime, it is necessary to address internal challenges in the employment field such as insufficient employment for some groups, contradictions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poor efficiency of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 overall employment quality. To promote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guide the employment work with the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the Party, always implement the Party's leadership throughout the employment work, place the employment work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governance,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romotion mechanism, form a new synergy in the employment work,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the labor supply side, enhance the employment priority orientation, improve the employment policy and service system, implement the policy plan for improving employment quality, and increase the policy reserve for addressing unemployment risks.
Keywords: high-quality full employment, employment priority, employment-friendly development, investment in people, reform of the labor supply si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