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指出,“培养选拔村党组织带头人”。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推进的当下,唯有以系统思维构建“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才能让“领头雁”真正成为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引擎”。
村党组织书记的选拔质量直接关系基层治理效能。面对农村工作专业化、复杂化的新要求,传统选拔模式亟待突破。浙江在“千万工程”中选派干部驻村、回引人才返乡,实现“能人治村”与“强村富民”的良性互动,为村级治理注入活力的生动实践,提供了“实操范本”。要积极构建“双向过滤、多元纳才”体系,既以“政治标准+能力清单+负面禁区”筑牢准入门槛,通过多维考核杜绝“带病上岗”,又拓宽“本土培育+外部回引+跨区调配”渠道,通过挖掘本土能人建立后备库,吸引机关干部、返乡青年等外部力量赋能,探索“强村带弱村”等模式。
选拔好苗子后,系统培养是成长关键。要看到,传统“经验型”治村模式难适应新形势,可学习“千名书记进高校”计划这一成功案例,构建“理论赋能+实践淬炼+数字提能”培养矩阵,依托乡镇党校强化政治引领,聚焦产业振兴、数字乡村等痛点开设定制课程,通过专家授课、实地观摩等方式培育“复合型”人才。同时,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以“导师帮带制”传经验,以“压担培养”让后备人才在征地拆迁、矛盾调解等一线锤炼实战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从严管理是激发担当的保障。健全“考核监督+激励保障”机制,在考核上,实施“日常监督+年度考核+群众评议”,量化产业发展、民生实事等指标,引入多维评价,对末位者动态调整。在监督上,推行“小微权力清单”,规范“三资”管理等关键环节,扎紧制度笼子。在激励上,落实薪酬增长、考录倾斜等政策,为偏远村书记提供交通补贴、住房保障,让“领头雁”干事有动力、发展有盼头。
更要看到,“用好用活”是建强“领头雁”队伍的最终目标。在产业振兴中,支持村书记领办经济组织,创新“党支部+企业+农户”“产业链党委”等模式,盘活资源培育新业态。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链党委”党建引领产业融合,实现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基层治理中,发挥其“熟村情”优势,构建“党建引领+村民自治+数字赋能”体系,推广“网格管理”“积分制”等做法。浙江“枫桥经验”“三治融合”等模式,正是村书记激发自治活力的实践。乡村建设中,村书记践行“两山”理念,推进生态宜居建设。浙江余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整治环境、发展旅游,从矿区蜕变为“全球最佳旅游乡村”。这些经验彰显带头人引领作用,为各地激活乡村全面振兴“主引擎”提供范本。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通过精准选拔注入源头活水,系统培育实现淬火成钢,严格管理确保激浊扬清,科学使用搭建干事舞台,让“领头雁”政治有方向、能力有提升、待遇有保障、作为有空间,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神经中枢”,推动“和美乡村”向“共富乡村”蝶变,为农业强国建设筑牢组织与人才根基。(作者: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