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浙江舟山:紧扣三个关键词,创新完善海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浙江省舟山市被誉为千岛之城,拥有常住人口117.3万人,全境由2085个大小岛屿组成。受海岛居住点分散、岛际交通不便、出行受气候影响等因素制约,舟山市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兜底”性质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可及性与优质高效之间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和城乡一体化的稳步推进,舟山市除本岛和若干功能性大岛外,其余悬水海岛大多出现了人口日益缩减的情况。如何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空间配置不均衡、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性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相对较弱、海岛医疗应急保障难等问题一直是舟山市推动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突破口。鉴于此,舟山市紧扣“一体化”“保基本”“畅机制”三个关键词,以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牵引,持续深化医改,形成了一些初步经验和做法。

优布局、建高峰、强急救

构建完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

市域为整体,优化资源布局。科学编制《舟山市医疗卫生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23—2035年)》,坚持“服务要素随人走”,围绕“强本岛、提大岛、延小岛”思路,重点构建“一轴、一高、四副、多节点”的医疗卫生设施空间格局,科学统筹全市域卫生健康各项资源配置。一轴,即加快形成医疗资源“本岛”连“大岛”,构建舟山市域群岛医疗资源空间发展轴。一高,即依托新城、定海、普陀本岛中心城区,加快推进舟山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建设、市中医院迁建、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期建设、市口腔医院迁建、普陀医院改扩建等项目,打造舟山市域医疗高地。四副,即打造岱山岛、泗礁山岛、六横岛、衢山岛四个县域医疗中心或次中心,加速实施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迁建、嵊泗县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整合等项目。多节点,即打造金塘岛、朱家尖岛、大洋山岛等产业功能岛的中心卫生院医疗节点。规划到2027年,全市在建和谋划卫生健康领域重点工程23个,总投资58.93亿元,本岛每千人床位数提高至7.5张,新增公立医院床位数1600张。

依托省市合作,建强市域高峰。集中资源加快推动舟山医院市域龙头医院建设,围绕海岛群众重大疾病的诊治需求,以创建国家级、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为引领,大力实施海岛“医学高峰”计划,2024年舟山医院排名在全省前20名的省重点监控病种及术种达到22个,同比增加10个,其中前10名5个,同比增加3个。加快舟山医院研究型医院培育管理,2024年获外部科研经费1002.51万元,每百名卫技人员的科研经费达69.52万元,同比增长125.48%。全面深化省市医疗结对合作,5家市级医院与6家省级医院均建立紧密型结对帮扶合作关系,新建省级专家工作室29个,共建合作帮扶专科31个,常态化开设省级专家门诊49个。推动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形成特色鲜明、专业互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发展格局,舟山市妇女儿童医院新增语言发育等特色专科门诊,探索开展胚胎辅助孵化技术;市中医院大力推动“时令门诊”“症状门诊”建设;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成立儿童心理行为障碍和认知障碍诊疗中心。

围绕全网覆盖,强化急救能力。结合海岛地域实际和人口分布情况,舟山市科学规划布局院前急救体系,全力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市县乡”联动发力的医学救援“生命通道”。2023年以来,推动各县(区)设立运行急救站(分中心),新增急救点8个,其中离岛急救点6个,有效缩短急救半径,院前急救平均反应速度位居全省第二。完善岛际急救转运海空交通保障机制,在人口较为集中的离岛规划设置直升机停机坪。健全海上急危重症患者联动转运机制,强化甬舟院前急救一体化建设,建立金塘、六横及跨海大桥区域联动救援机制,实现两地边际地带院前急救无缝衔接。利用5G、AR等数字化手段,加强危急重症患者院前信息传输,推动院前急救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实现“上车即入院”。2024年,全市共开展航空救援27起、岛际转运和海上医疗任务928起、随船出海任务29起。

强引育、促共享、延触角

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应用

创新管理模式,加强人才引育。全面落实支持舟山医疗卫生人才创新性培养使用八项举措,2024年落实40名“省编市用”人员到我市开展服务工作,委托开展省级医院“市编省招”两批次招聘。同时,舟山市是医学生定向委培工作在全省唯一扩面至市级医院的地市。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专家队伍,2024年全市遴选146名县乡两级医务人员参加“万医进修”行动,5家市级医院先后派遣103名医护技骨干赴国内外高水平医院培训,完成浙江中医药大学和温州医科大学同等学历硕士班招生56人,全面推进“卫生健康三支队伍”建设。根据服务人口变化和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优化整合情况,以岱山县为试点探索建立县乡医务人员一体化管理“编制池”,实行统筹管理,动态调整,盘活存量,提高编制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畅通机制流程,促进服务共享。舟山市以互联互通为重点,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运营、统一管理全市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打造舟山“健康云”,实现全市公立医疗机构诊疗记录、电子病历、检验检查、体检档案等数据采集、交互与共享,累计存储各类健康数据13.5亿条。迭代升级舟山群岛网络医院,大力推广远程专家门诊、远程影像(心电)诊断、大型设备检查基层预约、互联网诊疗和共享药房线上配送等服务,升级打造影像、病理、检验三大共享中心,实现群众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全市互认,强化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累计完成大型设备检查基层预约11159例、“共享药房”药品配送24440例、“互联网+护理”服务14165例。全面承接省级医学知识中心、组件中心,贯通“数字健康人·安诊儿”等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浙医互认”“浙里急救”等区域协同应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AI辅助次数超过300万次。

实施巡回医疗,延伸服务触角。2024年,舟山市全市域启动了“健康方舟·生命守护”巡回医疗行动,通过模式化创新、信息化赋能和融合化推进,实现医疗资源精准下沉。组建成立44支市、县、乡巡回医疗队,设置固定+流动医疗点位165个,建立完善了“乡镇保基础、县区提质量、市级重专科”分级互补的巡回医疗服务体系。依托智慧医疗平台,将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入巡回服务,把医院诊室“搬到”偏远海岛乡村,提供疾病诊疗、远程会诊、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医保实时结算、药品发放等一条龙服务。同时,通过动态健康管理系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精准的全流程健康管理服务,助力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升。2024年,全市开展巡回医疗3673场次,参与医务人员7124人次,覆盖海岛、村社100余个,诊疗、体检服务群众9.59万余人次,减免医疗费用54.64万余元。

三步走

全面提升各层级医疗服务水平

下一步,舟山市将继续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和卫生健康现代化建设为主线,紧扣“强基筑峰、优质均衡”发展导向,坚持筑高峰、强县域、稳基层,着力推动全市卫生健康服务优质化、均衡化、一体化发展。

聚焦筑高峰,做强做优市域医学高地。一是持续推动市域龙头医院建设。全力推进舟山医院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战略合作,支持舟山医院建设研究型医院培育单位,三年建设周期计划投入科研创新经费1亿元以上,强化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攻关。推进海岛“医学高峰”计划,大力建设泛血管疾病、肿瘤综合诊疗两大学科群和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二是推动优质专科医院建设。持续深化省市医疗结对帮扶合作成效,全面推动市级专科医院在运营管理、医疗技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上跨越提升。三是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全市医疗卫生设施专项规划的刚性约束作用,科学合理推进医疗资源布局和项目建设,按期推进舟山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建设、舟山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部二期等项目和普陀医院扩建等“千项万亿”工程,谋划推进舟山市中医院迁建项目。

聚焦强县域,提质聚合县域医疗服务。一是完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围绕“1+4+N”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市域医联体建设,加快实现区域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管理。因地制宜推广岱山医疗卫生人才县乡村一体化使用管理改革试点经验,探索乡村医务人员编制县级统管、人员合理流转轮换,持续加强泗礁、岱山、六横、衢山等大岛医疗资源整合力度。二是实施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巩固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成果,全方位推动四县(区)牵头医院与省级医院帮扶合作走深走细,推进县级医院“六大中心”高水平建设。三是全面加强县域急诊急救服务。健全急救网络体系,主城区和农村地区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分别控制在11分钟和14分钟内。完善岛际急救转运海空交通保障机制,利用5G、AR等数字化手段,全面打造“海陆空”立体化急救模式。

聚焦稳基层,兜牢夯实基层健康网底。一是建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进“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和社区医院建设,完善基层补偿机制改革财政配套政策,优化实施基层绩效考核。二是壮大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全面落实浙江省卫生健康委支持舟山医卫人才创新性培养使用的八项举措,确保省编市用、市编省招代培、定向培养、万医进修、在职学历提升、银龄医师进基层等政策落地落实。加大卫生人才招引力度,力争每千人基层卫生人员数达到3.3名。三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出台《基层卫生资源优化和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跨区域、跨属性一体管理、整合提升,加快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应用全覆盖,深化巡回医疗服务,着力构建基层“固定+流动+互联网+AI”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作者:徐方明,系浙江省舟山市卫生健康委党委书记、主任)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