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地方要闻 > 典型经验 > 正文

牢记“国之大者” 勇担财政使命

——湖北十堰对标深圳经验建设“大山里的深圳”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近年来,湖北省十堰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锚定以建设“大山里的深圳”为目标,助力加快建成支点的部署要求,十堰财政部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深圳“三个提高”先进经验,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湖北实践十堰篇章中担当使命。

一、学思践悟:深刻把握“国之大者”的财政使命

2024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立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在全省作出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湖北实践作出贡献。

十堰市财政部门遵照省、市大财政体系建设的战略决策部署,整合财政、金融、国企三方力量,建立健全市县联动的工作指挥体系,大财政体系建设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财政增收、资产盘活、资源利用和国企改革作出重要贡献。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方面,着眼国有资源资产确权、国有三资盘活利用、项目绩效评价和国企功能性改革等重点领域,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在持续深化三资盘点方面,实施起底式国有资产资源清查,在全省率先探索森林资源、水资源估价入账方法,按照“先易后难、依法依规、分批办理”的原则,推进国有资产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化解。在探索创新资产盘活方面,重点聚焦行政事业性闲置国有资产、自然资源类资产、公共资源使用权及数据资产等无形资产,通过“租、售、融、划、用”等方式,多措并举实现资产盘活、财政增收和经济发展的多重效应。在有效壮大国企规模方面,按照“分散变集中”的工作思路,将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合规划转至市属国有企业,加快划转国有企业资产办证,持续做大国有企业规模。在建立县市统筹推进方面,通过现场指导、工作提醒、政策培训等措施,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工作高质高效完成,形成协同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在全面总结典型经验方面,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发展逻辑三个方面,科学总结大财政体系建设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在全省推广。

二、对标对表: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短板

通过大财政改革先行先试,将大财政体系改革作为服务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战略定位的关键抓手。通过系统性盘活国有资源资产、创新性推进资产确权流转、精准化指导县市协同发展,以改革实践探索出绿色发展的财政支撑路径,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堰市财政部门对照深圳“提高政治站位、提高专业能力、提高服务效能”的经验做法,着眼全局、立足长远,在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着力。通过把牢改革方向,在理顺财政管理体制机制等前沿争突破;把握工作重点,在大财政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等领域争创新;把严制度政策,在依法依规按政策履行财政监管职能职责等方面争作为。

围绕建立“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目标,通过持续深化大财政改革,推进资产管理制度的完善与修订,研发上线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审批备案系统,建设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平台,创新构建政府采购信用管理体系,推动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等措施切实提升财政治理服务效能。

三、锚定目标:奋力书写财政担当的实干篇章

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大山里的深圳”,这一目标既是对“敢闯敢试、开放包容”精神的传承,更是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作答。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必须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以“争天时、创地利、聚人和、谋发展、建示范”为主线,在产业转型、创新驱动、改革攻坚中勇担使命,为十堰建成“大山里的深圳”提供财政支撑。

(一)争天时:抢抓政策机遇,筑牢财政“大底盘”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水资源配置国家战略,重点聚焦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生态转移支付政策体系构建、丹江口库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秦巴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方面,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为十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财政支撑。

(二)创地利:激活要素资源,建设财源“强磁场”

坚持挖潜与拓源并举,依托“十堰市财源建设智慧数据分析平台”,提升财源数据增收潜能,加强全市重点税源企业“产、销、税、利”数据动态监测,排查潜在税收风险点。

坚持聚财与生财并举,全力以赴深挖潜在税收“切入点”,针对税收征管存在“跑冒滴漏”的薄弱环节,全力确保税收颗粒归仓。坚持服务与征管并举,切实发挥政企面对面包联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堵点,提高财政服务效能,增加有效财力支撑。

(三)聚人和:优化营商环境,打出政策“组合拳”

以先行区创建助力营商环境建设,积极申报全国绿色建材采购示范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十堰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力量。以信用监管助力营商环境建设,积极探索构建政采领域信用评价体系机制,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失信约束的政府采购监管机制。以人才住房保障助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落实人才住房(公寓)租售并举运营新模式,统筹资金资产,加快盘活利用,调整优化政策,实现财政增收与招才引智的双赢。

(四)促改革:深化协同共治,构建循环“新机制”

大财政体系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在构建动力循环机制中具有独特优势。在持续开展资产清查上,重点聚焦行政事业单位低效利用闲置资产、自然资源类资产经营收益权等领域开展全面清查,推进国有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深入分析挖掘三资管控平台数据,为开展资产盘活奠定坚实基础。在依法推进资产“三确”上,探索建立国有资产历史遗留问题解决机制,有序推进重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尊重现实、尊重历史,加快推进有效资产的确权工作,重点对行政事业性闲置资产、自然资源类资产经营收益权、商标等无形财产权等开展确值工作。在探索实施资产盘活上,围绕财政收入目标完成开展资产盘活项目谋划、论证、推进和督办相关工作,探索市中心城区渣土消纳经营权、市直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房屋等资产盘活项目。

(五)建示范:践行责任担当,建立财会“大监督”

为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大财政监督工作机制,实现财政监督力量大整合。以国家法律法规为依据,建立全口径、多角度、广覆盖的大财政监督机制,构建分工明确、责任明晰、运行高效的财会监督体系。依法依规对各单位财政事项实施财会监督,探索涉财政事务三方机构专家人才参与财会监督的工作机制,重点聚焦财税法规政策执行、预算收支管理、地方债务、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等开展日常监督,全面提升财政监督管理水平。

追逐梦想、勇往直前,敢于冒险、创造奇迹。建设“大山里的深圳”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十堰财政部门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对标深圳、学习深圳、追赶深圳,以财政高质量发展助力十堰建设“大山里的深圳”,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财政力量。

(作者:贾俊雅,湖北省十堰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