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脚下的智慧大棚结出科技硕果,汾河岸边的生态廊道串起文旅珍珠,晋源稻花村里传来蛙声一片……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太原市坚持党建引领,以“千万工程”经验为镜鉴,持续固堡垒、强产业、引人才、优治理、兴文化,描绘着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
筑牢基层堡垒 凝聚发展合力
迎泽区郝庄镇党委推进“空心村”治理,探索 “跨村联建”党组织,组建柳沟村、捐子村、沟北村三村联合党总支,打造一站式“三村联合党群服务中心”,形成“一套班子、三个村域、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运行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质增效。
清徐县委组织部围绕“三农”和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组织村(社区)“头雁”、到村任职研究生和选调生等全覆盖培训,并按照基层干部各自需求量身定制特色课程,包括现场观摩教学、“书记讲给书记听”和“书记课堂”等,建强乡村干部队伍,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阳曲县泥屯镇党委健全“行政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网格组织体系,通过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推动党员带头参与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激活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做强特色经济 夯实富民根基
迎泽区郝庄镇董家庄村党支部依托本村山水林资源,与企业合作打造集休闲旅游、民俗街巷、森林康养于一体的生态休闲田园综合体——森栖小镇,带领村民走出一条“文旅+康养”的乡村全面振兴新路径,为乡村发展新业态蓄势添能。
晋源区坚持党建引领产业振兴,大力开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的多重功能、多种模式、多元价值,举全区之力培育美丽经济产业体系。晋源街道苗木花卉核心种植区不仅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走上苗木培育致富路。
古交市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组织25个村成立联合党委,龙头企业成立非公党支部,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带动村民入股林麝养殖产业,形成强村带弱村、抱团发展的“产业联盟”。
清徐县杨房村党总支集中流转土地2000余亩,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设施农业项目,建成146座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广泛应用高效保温棉被、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等,尝试立体栽培模式,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近80万元。
引育并重赋能 激活乡村活力
清徐县推进“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柔性引进醋产业高端科技人才15人,引进博士、硕士40余人,构建起“顶级专家+领军人物+骨干力量”的人才梯队,研发培育了六大系列200余个品种,获得有效专利249项,助力食醋全系列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
娄烦县聚焦引才聚才工作,综合全县各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和人才情况,从乡村实际需要切入,创造性打造“人才大院”。如北京大学博士团依托马家庄乡“人才大院”,深入宝武尖山铁矿调研了解企业发展现状、经验做法、技术革新及未来规划等。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宜居画卷
晋源区花塔村地处难老泉泉域范围内,曾是晋祠大米的主产区。早年间,村里发展副业,兴建起翻砂厂、水泥厂等,在污染环境的同时收益下滑。村党总支将生态环境保护视为头等大事,带领党员群众实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环保措施,经过多年的生态治理,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高,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古交市邢家社乡宋家庄村党支部组织党员建立志愿队,开展生态修复、河道清理,以“党建+志愿服务”模式强化乡村治理效能,以“生态+乡村旅游”模式激活乡村绿色经济带动力。
传承特色文化 涵养精神家园
小店区刘家堡村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修缮明代名臣王琼故居,聚力打造“王琼故里·非遗文化街区”,引入100余家非遗民俗展馆及传统手工作坊、60余项非遗文创产品,形成了“一院一非遗、一院一文化”的格局,探索出了农文旅融合的振兴之路。
尖草坪区中下温村文化底蕴深厚,以传统鼓乐闻名。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打造“鼓乐文化传习基地”,同时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院落改造和周边农业配套项目,建设集文化产业、农事体验、采摘观光、农家住宿餐饮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阳曲县店子底村依托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与阳曲县委党校对接,共同打造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支前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教育基地,累计接待学员15万人次、各级党组织近千个。
娄烦县峰岭底村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用,打造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开发设计《传承革命情怀、永葆初心使命》专题党课,并围绕湿地公园、高君宇故居打造“静心·漫游”文旅品牌。(中共太原市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