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飞速发展与教育理念持续革新的当下,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俨然已突破传统体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的局限,迈向了文化教育的新高度。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加速、文化交融日益频繁以及国民文化自信逐步提升的大背景下,体育作为兼具多种特性的综合课程,其教学重点已从单纯的体能发展拓展至文化基因的融入。这不仅有助于丰富体育教学的文化底蕴、增添课程的趣味性,更能顺应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趋势,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质量优质人才。体育课程中的文化融入,既是对教学模式与内容的创新性探索,也是助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一高阶教育目标的有益实践,因而极具深入研究的价值。
深挖体育项目文化底蕴,释放体育文化之源
在新的历史发展征程中,体育课程被赋予了全新且更为厚重的育人使命,体育文化融入日渐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种类繁多且文化底蕴深厚的体育活动及项目,作为体育运动的关键构成部分,在新时代也已超脱单纯的健身方式范畴,成为承载深厚文化意义与历史脉络的重要载体。事实上,各类体育项目的起源、演进与特定的历史情境、社会状况以及文化传统紧密相连,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也注入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继而为文化融入提供了切入点。因而,在开展体育教学时,不妨从探寻体育项目背后的历史渊源与人文内涵入手,为学生讲述项目的发展轨迹与相关故事背景,为体育课堂增添全新元素,丰富课程内容。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点燃他们的体育兴趣,还能有助于学生深刻领会体育与文化的内在关联,拓宽知识视野,陶冶人文情怀,真正达到“释放体育文化之源”的效果。以太极拳和武术为例,二者均为我国传统体育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与深邃的哲学思想,太极拳与阴阳五行学说紧密相依,武术则与儒家忠孝礼义文化深度交融。因此,教师在传统体操教学基础上,可以巧妙融入我国传统武术元素,详细阐释太极拳的历史传承、发展脉络及其蕴含的哲学智慧,加深学生对这一传统经典项目的认知,使其领略传统文化中 “道法自然” 的精妙与 “以静制动” 的哲理。除去传统体育项目外,篮球、田径等经典运动项目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如篮球赛前的热身舞蹈、球队的队徽和吉祥物传统均有独特的象征意义。田径作为体育之母,其文化脉络更是源远流长,在历史文化维度,古代田径赛事的起源与发展是一部生动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在展示体育技巧、动作的同时,适当为学生讲讲其中的精神文化,使学生受到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浸润,实现身体素质与文化素养的一体化发展。
构建学科融合桥梁,拓展体育文化之界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多元生态中,体育课程不再被视为一座“孤岛”,而是与多学科交融的桥梁。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交流愈发紧密,跨学科融合已成为教育领域的主流发展趋势。体育虽是一门以锤炼体魄为轴心的学科,但却与历史、地理、生物乃至语文等学科存在天然而紧密的联系,从而为体育课程的文化融入开辟出全新路径。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体育学科作为核心,以其他学科为辅助,构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一体化授课模式,有效打破学科壁垒,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多元且全面的学习体验,既提升体育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又能确保体育课程的趣味性与多元性,达成多重教学效益。如将体育与历史学科相结合,增设体育历史教学板块,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讲起,逐步介绍奥运会的发展历程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同时,结合奥运项目的具体规则变化,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体育项目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特征;或者将体育与美术学科相联系,把美术中的艺术表现、身体呈现与运动美学同体育动作有机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发掘运动中的姿势美、动作美与形态美,提升审美品位;还可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如组织参与民族庆典活动,带领学生深入探索传统文化,学习地方体育精神,传承特色体育文化等,持续为充实体育课程内容、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注入新的活力,为学生未来的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孕育特色体育之花
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孕育出了众多独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成果。其中,饱含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更是融合了哲学思想、民族智慧、社会风俗与文化理念,彰显极高的育人价值。由于各地发展历程的差异性,体育项目与运动形式也各具特色。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结合本土文化“因地制宜”地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项目,开采地方文化宝藏,孕育特色体育之花,不仅能创新与拓展体育教学内容,还能凭借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强化其文化认同感,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而言,这种源于血脉的文化认同意义尤为重大。例如,在一些民族高校的体育活动,教师可围绕本土特色文化构建体育课程体系,像藏族的射箭、蒙古族的摔跤、苗族的踢毽子等,并将其有机融入体育课程的各个环节。借助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了解本土历史、习俗与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推动身体素质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以蒙古族的摔跤为例,这一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勇敢、坚韧与智慧的象征,蕴含着浓郁的民族精神,教师可围绕 “摔跤” 设计一套兼顾 “文化传承与身体素质提升” 的特色课程体系,按照从基础技能到文化内涵的顺序开展分层教学。先从摔跤的站立姿势、基本步伐、摔法技巧以及控制方法等技能训练入手,锻炼学生的综合力量、平衡能力与反应速度;随后融入摔跤的文化背景知识,详细介绍其起源,阐释其在蒙古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所蕴含的礼仪规范,如赛前的特定仪式、比赛胜负后的相互问候等,逐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友爱互助的文化礼仪观念,引导学生从本土文化中汲取养分,自觉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使命。
文化融入对于体育课程而言,不仅是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更是推动学生人文素养、体育素养与道德素养协同发展的关键媒介。面对汹涌的全球化浪潮和文化交织的加剧,高校体育教师唯有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重大育人使命,善于挖掘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灵活结合本土文化特色设计课程内容,并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才能将文化融入贯穿于体育课程的始终,为学生提供更加新颖有趣的体育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培育深厚的人文素养,实现全方位育人的高级教育目标。(作者: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韦海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