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理论前沿 > 深度原创 > 正文

以创新共同体促进独角兽企业培育

【摘要】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以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的独角兽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分析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市南山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出独角兽企业培育的外部和内部两条路径。外部培育路径是指在外部环境上,在独角兽企业所诞生的城市区域中充分和有效地集聚科教、资本、创新创业等优势和资源。内部培育路径是指独角兽企业内部需要集聚创新性的产品(技术)或服务、稳定的资本投入、企业管理者出色的领导力等优势要素。促进独角兽企业培育,要将城市区域与独角兽企业融洽地集聚到创新共同体中。

【关键词】独角兽企业 新质生产力 培育路径 集聚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版图,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企业竞争的新赛道。在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以创新为引领,以高水平人才、高能级资本为驱动的独角兽企业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近年来,伴随中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稳步提升,中国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

独角兽企业,不同于上市公司,其本质是少数投资者拥有或控制的未上市公司。其优势是少数投资者能够有效地创造一种使初创公司不受短期业绩影响而保持高速发展和繁荣的环境。独角兽企业可以大体上分为两类:平台型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前者以文娱传媒公司和金融公司为代表,获得巨大的客户群是该类型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的关键。后者以先进制造公司为代表,该类型的企业以追求“突破性”和“开创新赛道”的科技创新为己任。

独角兽企业在全球的分布

根据库闰世数据库(Crunchbase)的统计,全球有 1400 多家独角兽企业。全球拥有独角兽企业最多的国家(排名前12位)有:美国(703家),中国(340家),印度(67家),英国(53家),德国(36家),法国(27家),以色列(26家),加拿大(25家),韩国(18家),巴西(18家),新加坡(17家),日本(9家)。

从数量比较上来看,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据全世界独角兽企业数量的约74%。从上述国与国之间的所拥有独角兽企业数量的对比上来看,中国拥有的独角兽企业并不少。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和日本这5个发达国家总共拥有150家独角兽企业,而中国比这5个国家所拥有独角兽企业还多出190家。此外,中国近年新增的独角兽企业中,有一半来自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这说明中国独角兽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大部分新增独角兽企业高科技研发能力强,能够代表中国在“硬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和超越。

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4全球独角兽榜》的统计,全球独角兽企业数量已经达到1453家,其中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旧金山(190家),纽约(133家),北京(78家),上海(65家),伦敦(46家),深圳(34家),班加罗尔(32家),巴黎(25家),广州(24家),杭州(24家)。中国内地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南京、成都、武汉、合肥。

上海市浦东新区、北京市海淀区和深圳市南山区是2024年排名前三位的中国百强区。这三个城区所在的城市,其所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也位于前三位。而这三个城区所拥有独角兽企业数量依次为:北京市海淀区39家,深圳市南山区14家,上海市浦东新区13家。北京市海淀区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北京市的50%,深圳市南山区占深圳市的41%,上海市浦东新区占上海市的20%。由此可见,北京市海淀区和深圳市南山区的独角兽企业优势集聚效应特征明显。

从数量对比来看,北京市海淀区的独角兽企业(39家)比德国整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36家)多3家;深圳南山区的独角兽企业(14家)比日本整个国家的独角兽企业(9家)还多5家。这表明中国的高科技产业通过技术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得到快速成长和发展。从北京市海淀区和深圳市南山区所产生的独角兽企业数量上来看,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发展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市南山区独角兽企业培育模式

独角兽企业的培育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因素、人才因素、创新因素的作用,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北京中关村和深圳市南山区作为中国独角兽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在独角兽企业培育上作出了有益探索,将城市区域与独角兽企业融洽地集聚到创新共同体中。

北京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培育路径

在培育独角兽企业方面,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中关村)采取了多种举措。

一是聚集激励和支持政策。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和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拥有强大和丰富的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并且得到了各级政府层面的大力推动和落实。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支持方面,中央提出中关村要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支持中关村发展。北京市层面出台的政策有《北京市“十四五”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等。在政府推动和落实层面,科技部牵头成立了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北京市级层面建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领导任副组长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导小组。

二是聚集创新创业资源。无论是在科技创新还是其他各方面,独角兽企业的本质属性就是创新。可以说,谁聚集了创新创业资源,谁就有了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沃土”。中国最顶尖的创新科研资源在中关村集聚,给予了独角兽企业出现和发展的澎湃动力。创新创业资源在中关村的聚集具体表现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聚集了90余所高等院校、90多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12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8家创业孵化机构、30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400余家科研院所、近600家协会联盟等社会组织。2022年中关村企业研究开发费4952.4亿元;研发人员首次突破百万人,达100.6万人。清华科技园是中关村培育独角兽企业最成功的科技园区之一。清华科技园以“集群式创新”为发展理念,集聚“政、产、学、研、金、介、贸、媒”等多方创新资源,清华科技园累计孵化1500家企业,成功上市企业有16家。正是因为中国最顶尖的创新科研资源在中关村进行集聚,中关村才培育出那么多的独角兽企业。

三是聚集风险投资机构。独角兽企业的概念是由风险投资家提出来的。风险投资机构在独角兽企业发展的前期往往充当了“伯乐”和“加速器”的角色。因此,在一个城市区域内,风险投资越聚集,越能够促进该区域的独角兽企业呈现集群式产生。例如,2020年时,中关村新设立科技型企业已达2.6万家,平均每天新设立科技型企业72家;股权投资案例和金额数量均居全国首位,企业获得风险投资280.8亿美元。2024年10月出台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支持资金管理办法》提出,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生态,有力支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创新高地建设。

深圳市南山区独角兽企业培育模式

在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模式上,深圳市南山区不同于北京中关村。深圳市南山区培育独角兽的发力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产业的集聚。深圳市的独角兽企业主要集聚在南山区的深圳高新区。2022年时,深圳市南山区上市企业已达200家。也就是说,在南山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超1家上市公司,上市密度全国第一,并且以深圳1/10的人口和土地,贡献全市1/4的GDP、1/3的上市企业数量。如果说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创业资源的集聚是中关村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沃土”,那么密集的产业和上市企业的集聚则是南山区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源泉”。

二是聚集全球创新人才。与北京中关村拥有90余所高等院校相比,截至2023年深圳市一共才有高等院校15所。深圳市所拥有的高等院校的数量甚至不如保定、徐州等普通地级市。但是深圳市通过吸引全球优秀的创新创业者来深圳进行创新创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之都。例如,南山区所举办的“创业之星”大赛发现并培育了大疆创新等十几家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在美国硅谷和日本东京等14个城市设置了海外分站赛,成为了辐射国际主要创新区域的全球化赛事,并成为连接全球智慧与创新创业资源的桥梁。该大赛自举办7届以来,已累计吸引全球89个国家、1万多个海外优秀项目参赛。深圳市通过集聚全球的创新创业资源,起到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效果,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深圳市缺乏高校资源的不足。

三是集聚众多的创投资本。深圳市南山区创投机构资源丰富,其中有中基协备案的私募投资机构高达3300余家,数量约占深圳市77%。南山区政府对标全国最高标准,对风投创投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如,在《南山区促进风投创投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措施》中规定,如符合相应的要求,对于落户在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可给予最高1亿元奖励。深圳市在培育独角兽时采取了“扬长避短”的策略,通过利用国家给予的特殊经济区的政策和充裕的财政预算以及雄厚的产业和企业资本,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创新和初创项目吸引到深圳来,从而弥补了自身科教资源不足的缺陷。

中国城市独角兽企业培育的不足之处

首先,在培养独角兽企业的质效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北京市(78家)和深圳市(34家)所拥有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在中国城市中排在前列,并且形成了各自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模式。但是与独角兽之都美国旧金山(190家)相比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出于以下原因:一是中国培育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前十位城市,吸引风险投资能力相对不足。旧金山(硅谷)之所以成为全球独角兽之都主要原因是旧金山(硅谷)一个城市就占美国所有风险投资的三分之一。二是中国培育独角兽企业数量排名前十位城市,其吸引发达国家的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与资源的力度不够。

其次,在独角兽企业培育模式上,中国的一些地方或城市未能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有效路径。在独角兽企业培育上,除了北京、深圳等城市找到自身培育独角兽的路径外,中国的一些城市,相比于北京、深圳等来讲,未找到适合自身资源禀赋的独角兽企业培养路径或模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鼓励和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模式存在同质化和内卷化现象。现在不少大中型城市都在抢占发力新兴产业的高地,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城市的资源禀赋都适合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如此不仅造成了政府政策和财政资源的错误配置,而且还客观上制约了本地优势资源的发挥和集聚。二是没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自身的城市资源禀赋,也没能充分利用国际创新创业资源。独角兽企业培育要发挥好城市自身的优势,如,山东省青岛市可利用自身靠近日本和韩国的地理区位优势,给青岛与日韩两国的创新创业者的合作项目搭建政策等绿色通道。

独角兽企业培育的措施建议

独角兽企业的培育应该根据各个城市自身的优势来进行“集聚”。“集聚”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集”,即集合;二是“聚”,即积聚。集合,指独角兽企业在短期内对各方面优势的发现、挖掘、吸收和运用。积聚,指经济体(独角兽企业)对所集合优势的积累、内化和再创新。独角兽企业的培育路径可以分为外部培育路径和内部培育路径。

外部培育路径是指在外部环境上,在独角兽企业所诞生的城市区域中充分和有效地集聚优势和资源。高校(科研院所)或产业集聚、风险资本充裕、创新和创业氛围浓厚,这三个优势条件是独角兽企业在区域内诞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该区域把这三个优势条件融洽地集聚起来之后,独角兽企业才可能会在此区域诞生,乃至蓬勃发展。

独角兽企业的内部培育路径是指独角兽企业内部需要集聚以下三大顶端优势要素:一是客体要素,初创企业所推出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在现在或未来十年内能够做到在所处行业的引领位置。二是资本要素,要有充足、稳定和持续的资本的集聚。三是主体要素,初创企业的掌舵者具有强大的愿景和出色的领导力。如图1所示,独角兽企业的主体通过出色的领导力,把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在集聚充足和稳定的资本后,十年之内把该企业带领到中国甚至是世界领先的位置。

 

微信截图_20250403111131

一个城市如果要培育独角兽企业并创新发展,就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一套基于自身城市资源禀赋的创新创业系统。培育独角兽企业的关键是在分析城市资源的优势和劣势后,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的前提下,通过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来弥补城市的资源劣势。

第一,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建立起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表现为知识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四个组成部分。这四个系统各有重点,相互交叉,相互支持,形成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当地政府需要根据自身资源的优劣势来选择从哪一个系统来进行全方位的培育和扶持。只有当地政府找准“发力点”之后,才能够促使科技、工业、贸易和风投相结合,从而集聚“政、产、学、研、用”等创新创业资源。

第二,加强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通过集聚多个创新主体的优势资源,可以提高培育独角兽企业的效率。具体来讲,在上述创新创业生态基础之上,集成相关的政策,促进各个创新和创业主体的优势发挥,使其能够共同开展创新和创业活动。比如,大的科技计划要使具有优势的中小型初创企业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敢于和勇于创新的企业属性。

第三,建立起丰富的风险投资机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发展和完善当地创新创业系统的关键环节。风险投资在国际上被视为创新创业经济赖以形成的关键要素之一。促进独角兽企业能够在十年之内迅速达到10亿美元的这个规模,其中最大的助力就是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如果没有风险投资机构的介入,一家初创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在没有其他任何保险和抵押的情况下,迅速成为某个行业的领导者。因此,吸引国内和国际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来协助培育和孵化独角兽企业是重要途径。

(作者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高玉对本文亦有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求是》,2021年第6期。

②于永达:《集聚优势理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周小梨]